才府玻璃重要资质疑造假:数疑点力证准IPO企业“高新技术”之伪


原创2019-06-04 03:19·叩叩财讯

导读:酒瓶在常人看来是最常见不过的东西,既没有多高的技术含量,亦没有知名的品牌附加价值,而就是这样一家以生产各种酒瓶为主业的企业,缘何竟能狭“高新技术企业”的头衔向A股主板发起冲击?


本文由叩叩财讯(ID:koukounews)独家原创首发

作者:姚 毅@北京

编辑:翟 睿@北京

步入炎炎夏日,又一个啤酒畅销季节的来临,一家主要为华润雪花、百威英博等啤酒厂商生产酒瓶的企业也在各酒友的觥筹交错之中迎来了其登陆资本市场的关键时刻。

6月6日,在证监会即将召开的2019年第51次发审会议上,浙江才府玻璃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才府玻璃”)即将上会受审,据其早前披露的招股说明书(申报稿)显示,这家主营生产酒瓶的企业本次共计划发行不超过2400万股,募集资金将分别投向“年产18万吨玻璃包装容器项目”和“年产6万吨玻璃包装容器项目”,在该申报稿中,并未披露其计划募资额度。

不可否认,酒瓶在常人看来是最常见不过的东西,既没有多高的技术含量,亦没有知名的品牌附加价值,而就是这样一家以生产各种酒瓶为主业的企业,竟能狭“高新技术企业”的头衔向A股主板发起冲击。

据其招股说明书显示,这家成立于2009年12月21日的企业,早在2013年起便通过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按照每三年一次的资格认定期限,其在2013年-2015年度与2016-2018年度皆获得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头衔。

拥有高新技术企业头衔最大的好处,那便是优惠的税收政策,按照规定,企业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可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这对于利润本来就卡在IPO审核门槛上的才府玻璃可谓“雪中送炭”。

但事实上,才府玻璃的这个“高新技术企业”的认证得来却让人生疑,更涉嫌在申请认证中弄虚作假,或为一家名不符其实的“伪高新技术企业”。

1)三大疑点力证资质之伪

根据2016年最新修订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2016〕32号)第十一条规定,在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须同时满足的条件中,“企业从事研发和相关技术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为一必要条件。

然而据才府玻璃最新版招股说明书(申报稿)显示,截止到2018年6月30日,其共有在册员工501人,在其员工专业构成分类中,技术人员仅37人,仅占员工总人数的7.39%,而其他三类分别为管理人员、生产人员、销售人员,分别占比为6.19%、84.03%和2.40%。

在其招股书中对研发机构设置和正在从事的研发项目情况介绍中,其也在开篇便承认“公司设有技术中心,专门负责玻璃包装容器新产品和新工艺是研发设计。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共有技术人员37 人。”

显然,仅仅37人的研发团队,是远远未达到研发人员占比不得低于当年职工总数比例10%这一条件的。

对此,才府玻璃或许还可以辩称“研发人员”并不仅仅包含“技术人员”,那么依然有疑点进一步指正其研发人员占比不符高新企业技术的要求。

“我们在对一些所谓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检查时,往往从表面看,无论是科研费用占比,还是高新技术产品收入占比等,这些基础的指标企业基本上都能在账面上做到满足条件,但曾经有几起案例中隐藏的异常数据指标,成为了揭露这些企业相关资格作假的证据。”一位省属税务机关负责人士向叩叩财讯坦言。

该负责人士称,其曾在抽查一家企业是否符合高新技术企业标准时,通过对比员工工资出现的异常情况发现了资质造假行为。

“当时我们通过一个细节,偶然核算发现,某家药企发放给科研人员的平均工资竟远远低于该企业制定的员工平均工资水平,这显然很可能存在虚报科研人员人数的行为。”上述税务机关负责人士回忆道。

而相同异常数据的情况也同样在才府玻璃中存在。才府玻璃在财务数据核算时,虽然在科研经费占比等表面条件上做到了符合“高新技术企业”的要求,但似乎也忽略了这一细节数据异常的处理。

同样来自才府玻璃招股书(申报稿)数据显示,其2015年至2018年1-6月期间,研发费用分别为1028.99万元、882万元、932.90万元和659万元,招股书中称研发费由人员薪酬、材料投入、折旧及摊销组成,其中,对应的期间研发人员薪酬分别为170.71万元、190.88万元、228.36万元和141.27万元。

按照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人员占比不得低于当期员工的10%计算,因在2015年至2018年1-6月,才府玻璃在册员工数分别为368、463、463、和501人,既在2015年至2018年6月底,其研发人员数则至少分别为37、47、47、51人。

这也就意味着在2015年至2018年上半年期间,才府玻璃研发人员的平均工资则最多为4.61万、4.06万、4.85万、2.77万。

那么,我们来看看才府玻璃其他三类人员在对应期间中其工资收入情况是如何的?

2015年度至2019年1-6月,其管理人员的平均薪酬为4.97万、5.93万、9.3万和4.14万;销售人员的平均薪酬为4.44万、4.84万、6.06万和3.56万,就连员工总数近400人的生产工人,其对应的平均薪酬也为5.44万、5.61万、6.29万和3.38万。

对比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在才府玻璃中,报告期内,研发人员的平均工资竟然是所有员工中最低的,就连普通生产工人的薪酬都比研发人员至少高了近30%,这不得不让人怀疑才府玻璃这高新技术企业的含金量。

如果上述疑点还未能将才府玻璃“高新技术企业”的伪装彻底戳穿,那么我们继续看其第三大疑点。

据才府玻璃招股书(申报稿)显示,截至到2018年6月30日,既其最新招股书披露的报告期末,其501名在册员工中,本科以上学历仅9名,仅占员工总数的1.8%,而大专学历的仅25名,占员工总数的4.99%,其余皆为高中及以下学历,共467人,占比93.21%。

也就是说,在才府玻璃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员工仅34人,占当年职工总数的6.79%。

虽然在2016年全新修订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中,已经将“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30%以上”的必要条件进行了删减。

但我们却通过相关数据对比,可以看出,虽然经过近5年的发展,才府玻璃人员不断壮大,企业规模也不断扩大,但其高学历的技术人才却大规模流失。

据才府玻璃2014年底挂牌新三板时发布的公开转让说明书显示,其截至到2014年6月,在册员工为214人,虽然其并未详细披露大专以上学历者,但按照当时尚在执行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必要条件“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30%以上”规定,如果其此时有关数据未造假的话,那么2014年期间,才府玻璃大专以上学历者则至少有65人。

然而4年多过去了,其在册员工已经从201人翻倍增长至501人,但其大专以上学历人却几乎减半从至少65人减少到仅34人。

高新技术企业留不住较高学历人才?而高学历人才大幅流失的企业又到底是什么高新技术企业?

2)高新技术企业资质之重

众所周知,“高新技术企业”资质对企业而言最重大的利好在于税收的优惠上,这一点,对于才府玻璃此次IPO的成败更为关键。

早在2018年初,对于IPO在审企业的利润要求,监管层内部便一直有若三年净利润合计没有1亿且最后一年不足5000万的企业,需要撤回申请或者接受现场检查的内控,而对于主板企业,该标准则提高到3年1.5个亿,最近一年净利润需达到8000万元。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中,申请主板IPO的企业,除属于监管层支持的生物科技行业的蔚蓝生物等极个别的案例外,还未有近一年净利润低于8000万的企业过会。

这一利润的要求,对于此次欲闯关IPO的才府玻璃而言则可谓不尴不尬。

据其近三年的财务数据显示,其2015年度至2018年上半年,扣非后的净利润分别为2882.23万、3233.6万、5010.6万和3134.7万。

因其2018年年度的财务数据未公开,所以其在2018年最终能否达到超过8000万的扣非后净利润还不得而知,但从其2018年上半年仅3134万的净利润来看,其必须要在2018年下半年完成近5000万的扣非净利润或才能保证其此次IPO基本达标的要求。

显然,在才府玻璃IPO利润达标可上可下的当口,能减免近40%税收比例的高新技术资质则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如果其高新技术资质一旦被认定造假,其扣非后的净利润是否还能满足IPO的审核要求则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了,此外,其还可能面临高额的税收补交和罚款,而这一切,也都必将直接影响到其进一步的资本化之路。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