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2018-12-09 12:19·叩叩财讯

导读:8个月过去了,和华林证券IPO一样,《证券公司股权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虽然已经结束多日,但正式版本却至今未有公布落地实施。这给了华林证券IPO一个幸运之机。但即便如此,华林证券接下来依然要面对的是并不乐观的自身企业状况和同样不轻松的发行环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7月下旬,证监会发布的2018年证券公司评级分类结果中,华林证券的评级更是被连降两级,
本文由叩叩财讯(ID:koukounews)独家原创首发
作者:姚毅@北京
12月7日,大雪,戊戌年甲子月癸酉日,宜纳财。
也在这一天,本来已经“山穷水复疑无路”的华林证券IPO之旅,终于迎来了柳暗花明之时。
当日晚间,证监会官方正式宣布核发华林证券IPO发行批文,这距离华林证券IPO发审上会通过之日已经整整过去304天。
华林证券的IPO申请是在今年2月6日上会并获得通过的。
虽然在12月7日当天的有关核准公告并未透露华林证券此次发行的具体规模,但据早前华林证券招股说明书申报稿显示,其此次计划发行2.7亿股,占发行后中股本的10%。
对于此次华林证券的IPO之路,可谓争议不断。
不同于其他大部分券商,纯民营性质的华林证券,不仅未有任何国资或金融机构持股的背景,还可谓是中国首家家族式券商——来自深圳的林氏家族及其关联人,持有其发行前超过80%的股份,这无论是在券商行业中,还是在中国的金融持牌机构中,都是颇为罕见的。
据叩叩财讯早前获悉,华林证券IPO的批文之所以一直难产拖延至今,主要原因也与其特殊的股权结构或违反有关政策有关。
在今年3月31日,证监会就《证券公司股权管理办法》(以下简称《规定》)发布征求意见稿,开始公开征求意见,在这被外界冠以券商股东最严新规的《规定》中,华林证券的股权结构与有关规定严重不符。
然而,8个多月过去了,和华林证券IPO一样,《规定》的征求意见虽然已经结束多日,但正式版本却至今未有公布落地实施。
《规定》的难产,给了华林证券IPO一个幸运之机。
“《规定》至今未有颁布,也证明其中有些条款内部还未达成统一意见,那么这些尚未生效的条款理论上就暂不应作为券商是否符合规定的限制。”一位接近于监管层的知情人士表示。
虽然相比较南京证券、中信建投、天风证券、长城证券等原本排在其后申请IPO的券商而言,华林证券可谓“起了个早,却赶了个晚集”,但最终能获得批文,已是不幸中的万幸。
然而,华林证券接下来依然要面对的是并不乐观的自身企业状况和同样不轻松的发行环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7月下旬,证监会发布的2018年证券公司评级分类结果中,华林证券的评级更是被连降两级,从A级券商下降为BB级,这为其此次IPO的发行和估值,又蒙上了一层阴影。
1)“难产”下的相互成就
几乎每家成功IPO的券商背后,都有一段曲折的过往,华林证券的IPO则或是近年来最有故事的那一个。
从几年前开始筹备IPO,为提高上市筹码,高薪挖角平安证券的投行团队后不久,不料,执掌其投行业务的平安证券原投行负责人薛荣年连续卷入“万福生科”欺诈上市案和股票内幕交易案,最终被离职判刑。
将注册地费心地从深圳腾挪到北京,但在半年多时间后,为争取西部地区IPO的绿色通道,而又将注册之地再次搬迁到西藏,由此演绎出一段类似“孟母三迁”的业界笑谈。
更令人意向不到的还有,作为一家券商,在IPO发审会通过之后,却迟迟等待了10个月都未获得批文,差一点创下首家IPO不予核准的券商之记录。
这些种种,都让华林证券IPO尴尬不断。
这次,拯救华林证券于尴尬境地的则或是《规则》的难产。
“华林证券的IPO在短期内难有结果,后续到底依照什么标准进行,现在监管层内部也对此有争议。”早在今年6月,已经过会四个月的华林证券的批文却一直悬而不发。斯时,上述接近监管层的知情人士便向叩叩财讯透露,引发华林证券上市最大的变数或是在3月31日开始公开征求意见的《证券公司股权管理办法》。
“为落实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加强证券公司股权监管,规范证券公司股东行为,弥补监管短板,提升监管效能”。这是证监会在3月31日发布《规定》征求意见稿时所表明的目的。
在《规则》征求意见稿中,对券商控股股东的资质条件要求甚高,要求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1000 亿元;主业具备持续盈利能力,最近5 年原则上连续盈利,最近3 年主营业务收入累计不低于人民币1000 亿元,主业净利润占净利润比例不低于50%等等,此外,还明确要求单个非金融企业实际控制证券公司股权的比例不得超过1/3。
华林证券的股东构成比较简单。
其控股股东为深圳市立业集团有限公司,持有其17.4亿股,占其本次发行前总股本的71.62%。深圳市怡景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和深证市希格玛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则分别持有其19.95%和8.43%的股份。
公开资料显示,深圳市立业集团有限公司于1995年04月13日在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福田局登记成立。法定代表人为自然人林立。主营业务为:投资电力行业和高科技项目,房地产开发经营等
截止到2017年6月30日,立业集团的资产总计为356.86亿,2016年底的总资产约为325.64亿。2016年营业收入约为49亿,2017年上半年为18.7亿。
显然,由于华林证券的控股股东是明显不满足《规则》中多条新规要求。
但《新股》征求意见稿自今年3月31日发布,并在4月29日完成征求意见后,却并未如市场预期的那般按流程如期出台,与华林证券IPO批文同样难产了。
“按照一般的程序,在征求意见完成后,经过细节上的修定后,三个月内就会发布,市场此前预期《规定》的正式版将在7月前后公布实施,但却至今未见文件落地,甚至已经开始被市场淡忘,渐渐已经无人提及。”北京一家老牌券商高管也对于《规则》迟迟未有落地感觉到疑惑。
据叩叩财讯获悉,《规定》之所以至今悬而未决,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对于其中的条款规定,业内和监管层内部皆存在较大的争议。
“争议点主要集中在证券公司控股股东硬性门槛要求偏高、新老划断时间该如何明确、是否设置过渡期等具体执行细节上。”上述接近于监管层的知情人士表示,在证监会搜集到的意见中,大部分建议降低控股股东入门标准。
原本有望尽快推出的《规定》正式执行文件一再押后,这就给了华林证券IPO重生之机。
“早前,就华林证券是否按《规定》中的新规为标准执行,在监管层内部就有不小的争议,后来一度达成共识,以《规定》正式版出来后,按照其规定的有关控股股东标准和是否新老划断的细则执行。现在看来,《规定》落地还需要较长的时日,那么这些尚未生效的条款就不应作为券商是否符合规定的限制。”上述知情人士坦言。
2)首家家族式券商上市的尴尬
公开资料显示,深圳立业集团——华林证券控股股东,由自然人林立和钟菊清持有,持股比例分别为99.67%和0.33%。钟菊清则为林立之母。
持有华林证券8.43%的深圳市希格玛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则由自然人钟纳、钟蔓持有,持股比例分别为86.81%和13.19%。而钟纳与林立则是表兄弟。
既林氏一族持有华林证券发行前80.05%的股份。
这家即将以国内首家家族式民营券商身份上市的券商,虽然获得批文,但资本市场之路,对其也并非坦途。
无论是资本实力还是业内名气,在券商中排名皆在后段的华林证券,在2015年至2017年三年报告期中,业绩连续出现下滑。
据其之前公布的招股说明书(预披露)显示,2015年,华林证券净利润为8.15亿,但2016年这一指标则下滑至5.89亿,同比下滑近28%,但到了2017年,净利润的下滑依然未出现扭转,据证券业协会官方披露的数据显示,2017年,华林证券净利润则仅为4.33亿,较2017年再度下滑近20%。
虽然目前对于华林证券2018年业绩的具体数据尚难有定论,但按照目前券商行业的整体环境测算,情况也同样不容乐观。
华林证券所有业务中,投行业务与券商经纪业务为其两大巨头,2016年,投行业务收入占其营收的29.38%,经纪业务收入占其28.22%。
在招股书(申报稿)中,对于最能代表投行业务实力的IPO业务,华林证券浓墨重彩地写道:“2015年,IPO主承销家属行业排名并列第五”、“近年来公司的市场排名及品牌影响力正在稳步提升,如2016年获得了《证券时报》颁发的2016年中国区最具突破新券商投行、2016年中国区最佳IPO投行等”。
然而,反观这家号称“中国区最佳IPO投行”的券商在2017年和2018年的表现,则让人大跌眼镜,在2017年的IPO大年中,仅有5家保荐企业过会,而到了2018年,截止到11月底,其仅有2个IPO保荐项目过会。
更雪上加霜的是,在今年7月27日,证监会公布的《2018年证券公司分类结果》中,华林证券在2018年级别评定中更是从2017年的“A”级被连续下降两级至“BB”级别。
这创下了华林证券近五年来券商分类评级的新低。
证券公司分类结果是证券监管部门根据审慎监管的需要,以证券公司风险管理能力为基础,结合公司市场竞争力和合规管理水平,对证券公司进行的综合性评价,主要体现的是证券公司合规管理和风险控制的整体状况。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8年内已经上市的4家券商皆为A级以上,其中中信建投为AA级、南京证券、天风证券、长城证券皆为A级。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