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2020-05-07 10:57·叩叩财讯

导读:高管团队在近一年中大幅换血,国联证券原有业务和现任高管团队是否能磨合适应,也成为了“中信系”影子下的国联证券未来发展最大的不确定性。
本文由叩叩财讯(ID:koukounews)独家原创首发
作者:徐丽云@北京
编辑:翟 睿@北京
早在四年前便递交了A股上市申请,却在业绩下滑、内控不严而屡遭监管责罚等一系列负面事由的影响之下,迟迟未获得上市进展的国联证券曾一度在2018年11月不得不宣布中止其A股的IPO之路。
在过去十余年间,除了多年前因传闻中的中信证券收购案曾引发市场关注外,无论是在券商实力还是品牌知名度上,常年蛰伏于国内三四线小券商之位的国联证券一直可谓是“不入流”的存在。
然而,当2019年12月,中止了一年多的国联证券A股IPO正式宣布重启之后,昔日的“小透明”却突然以超出市场预期的速度推进着其与国内资本市场的联姻——仅仅不到5个月时间,国联证券便将正式步入此前曾耗时四年都求而不得的发审会并接受发审委的上市审核。
据证监会官网消息,5月8日,第十八届发审委2020年第66次工作会议即将召开,当日共有4家拟上市公司的IPO申请将被审核,而国联证券便是当日第一家上会受审者。
从苦等多年而不得甚至中止审核,再到重启上市却获火速推进。2019年中的国联证券到底发生了什么?
“在重启IPO前夕,大批中信证券原高层的集体加盟为国联证券此次IPO的顺利推进创造了重要的契机。”一位接近于国联证券的知情人士向叩叩财讯透露,在过去的一年中,国联证券核心高管团队进行了紧急大换血,原高管团队中近2/3的人被撤换,诸多要职皆被新加盟者所取代,而这些新加盟者皆有着被业内戏称为“大平台”的国内实力最强的投行——中信证券的从业背景。
“国联证券为了此次IPO的顺利成行可谓颇费苦心,如今的国联证券也不再是几年前的国联证券。”上述知情人士坦言,为了使得各方面并不突出的国联证券能顺利上市,近年来,国联证券及其大股东方一直在试图多方网络业内能人,以求在短期内获得迅猛发展以获得监管层和投资者的认可。而此次诸多“中信系”投行大佬的集体加盟,则或与一个在国内投行圈内的传奇性人物有关。
作为无锡国资委下属的企业,因早年的收购事件,国联证券及其大股东方便与中信证券前任董事长王东明颇有交集。2015年因某敏感性事件,王东明迫于压力而退休。此次,受无锡市有关领导之邀,王东明已以顾问的身份加盟国联证券,在其召唤之下,诸多中信证券旧部重投麾下,借助此次国联证券IPO,国联证券不仅将获得做大做强的机遇,而王东明也或再生“东山再起”之意。
1)1500万年薪的“金融打工皇帝”领衔加盟
葛小波是这一波国联证券引入的“中信系”大佬中最重磅的一员。
当2019年4月,已经在中信证券服役22年之久后,在毫无征兆之下,时任中信证券首席风险官、财务负责人,同时还担任公司党委委员、执委会委员的葛小波突然提出离职时,被震惊的应不仅是中信证券的当权管理者。虽然中信证券百般挽留,但这位因在2018年获得1566.87万年薪踞中信证券首位而被外界称为金融界“打工皇帝”的投行大佬也丝毫未能改变其坚定的离职意愿。
2019年6月,葛小波正式加盟国联证券出任执行董事、行政总裁及战略委员会委员一职,2019年10月23日,证监会正式出具了其任职的无异议函。
资料显示,今年48岁的葛小波于1997年加入中信证券,拥有23年的从业经历,是中国首批保荐代理人,曾任中信证券投资银行部经理和高级经理,中信证券A股上市办公室副主任,风险控制部副总经理和执行总经理,交易与衍生产品业务部、计划财务部、风险管理部、海外业务及固定收益业务行政负责人,中信证券执行委员会委员、财务负责人。
对于葛小波的离职消息传出之初,斯时业内充满了揣测,而当得知其将加盟名不见经传的国联证券时,又再度震惊业内。
“国联证券不太可能给出中信证券同样的待遇,如果要说从发展平台和待遇方面看,葛小波是没有理由去国联证券的。”上述知情人士透露,据国联证券2018年更新披露的IPO申报稿显示,其2016年董监高中领取薪酬最高的为董事长姚志勇,仅为95.43万元,与葛小波动辄千万的年薪相比着实小巫见大巫。
“葛小波的加盟国联证券更多的应该是报答其老领导王东明的知遇之恩。”上述知情人士认为。
当时外界并不知情的是,在2019年4月与葛小波几乎同时从中信证券辞职的还有中信证券信息技术部副总经理汪锦岭,他的下一站也与葛小波一样为国联证券。
2019年6月,江苏证监局正式核准了汪锦岭在国联证券管理层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其正式出任国联证券首席信息官。
实际上,在葛小波、汪锦岭几乎同时跳槽国联证券之前的2018年底,中信证券原人力资源部执行总经理王捷便已经先人一步进入国联证券出任了新一届的董事会秘书兼人力资源部总经理,也由此拉开了国联证券高管大换血的序幕。
2020年2月,也就是在国联证券宣布重启IPO两个月后,又一批新任国联证券高管的入职资格被监管层核准,这两位新晋高层也同样来自于中信证券,其中,原中信证券深圳分公司总经理尹红卫被任命出任国联证券副总裁兼首席财富官,主管财富管理条线,而曾在中信证券工作近十年的李钦,则出任了国联证券首席风险官,主管衍生品部门。
至此,仅在最新的国联证券高管团队中,近一年内加盟其中的中信证券的旧部便已经达到5名之多,且个个身担要职,他们分别为任职执行董事兼总裁的葛小波、副总裁兼首席财富官的尹红卫、首席风险官李钦、首席信息官的汪锦岭和董秘王捷,这五位核心高层人士,平均年龄49岁,从业经历均近20年。
在2018年国联证券披露的IPO招股书申报稿中,其原高管名单共有7位,但仅短短一年多时间,随着中信证券前高管们的集体加入,重启IPO后,这7位昔日高管几乎被“一锅端”地换角。
“在IPO前夕和报告期内,管理团队出现如此大幅度变动的案例还是很少见的,尤其是其中还有几位的任职资格在两个月前才刚刚获得批复。”北京一位资深投行人士表示,在IPO的近三年内,监管层一般都要求保持原有高管团队的稳定性,这就要看国联证券如何向监管层解释了。
2)王东明或幕后操盘,新管理团队成最大“卖点”
“现任的管理团队基本上都是全新的,都是近一年来才刚刚加盟进来的的中信证券前高层,业务风格、经营路线和考核方案等的确已经与昔日的国联证券截然不同。”上述接近于国联证券知情人士表示,加上此次国联证券IPO的契机,国联证券并非没有发展成为“小中信”的可能。
不过也正是高管团队在近一年中出现了大幅的换血,国联证券原有业务和现任高管团队是否能磨合适应,也成为了“中信系”影子下的国联证券未来发展最大的不确定性。
“葛小波等人加盟国联证券至今尚未满一年,中信证券旧部的加盟带给国联证券的影响究竟如何还有待观察,大券商与小券商在一些内部机制和业务开展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异性。”上述国内资深投行人士表示,如当年一手将国信证券做大做强的投行大佬胡关金却并未让银河证券摆脱冗余之困,从业30余年的原西南证券总裁余维佳即使已经加盟中天国富证券近四年,中天国富依然还是难以在行业中突围。
正如上文所言,葛小波等人之所以选择国联证券,应皆与中信证券前董事长王东明有关。
王东明,曾被外界视为中信证券的灵魂人物,内部员工也亲切称之为 “东总”。
从中信证券创立之初,王东明便加盟其中。1995年担任中信证券副总经理,1997年升任总经理,2002年起担任中信证券董事长,一直到2015年11月,期间将中信证券打造成了证券业的领头羊,投行和研究和中金公司平起平坐,其它业务则更加全面,无论是经纪、资管还是创新业务,都睥睨业内,有“麦子店高盛” 的坊间别称。
2010年,中信证券进行了一轮干部任免,所有符合退休年龄的高管退休,年龄大的高管则退居二线,但除了王东明,所有55岁以上的高管都离开了关键岗位。
2015年,中信证券因卷入当年股灾时的敏感事件,数位高层曾被调查,其中包括如今已加盟国联证券的汪锦岭。也正是在这一场变动中,时年63岁的王东明宣布退休。
“国联证券这一年的人事大换血甚至包括此次IPO的进展,应该都离不开王东明的操盘与运作。”上述国内资深投行人士坦言,如果王东明还有昔日欲打造“中国高盛”的壮志,并将其寄托于国联证券这一平台之上,那么很可能会随着此次国联证券的上市而取得“双赢”的结果——国联证券做大做强,王东明也随之东山再起。
“比起关心此次国联证券IPO是否能通过审核,我个人更为关注的则是上市后的国联证券将会如何部署发展。”上述资深投行人士表示,在目前的审核环境下以及包括王东明在内的“中信系”诸多大佬级别人物的加持下,国联证券IPO被否的几率是小之又小的,而王东明等人组成的新的管理团队将如何“塑造”新的国联证券,则应该是国联证券目前最大的也是为数不多的市场“卖点”,这也将直接影响到其在A股上市后市场对其的估值。
市场的认可,一直是国联证券多年的痛。虽然早在2015年便借道港股完成IPO,但近几年来,国联证券净利润水平皆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而一直并未获得投资者的认可,2017年至2018年期间,其更因多项违规事件被监管层多次出具警示函等。
2015年7月6日,国联证券在港股上市首日便跌破发行价8港元/股,以5.51港元/股收盘,跌去31.13%。此后再未有回到发行价之上。至5月7日收盘,在其A股IPO即将上会受审的利好影响下,虽然当日大涨4.76%,但股价却依然还是徘徊在2.6港元/股左右,市盈率仅8.6倍。
国联证券似乎也很清楚新的管理团队对其即将成行的A股IPO的意义所在,在最新公布的2019年年报中,国联证券便已经高调并骄傲地宣称“公司管理团队的核心成员拥有15-20年证券行业头部券商的从业经验,远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并表示“管理团队在证券和金融服务行业具备丰富的经验、卓越的管理能力和前瞻性的战略思考能力,能深刻理解行业和市场的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商业判断,及时捕捉商机,并审慎科学地调整业务策略。特别是管理团队在境外和跨境业务领域的经历将有助于公司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开辟新的业务增长领域。”
“经纪业务一直是国联证券的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在2018年之前约占到主营业务收入的一半左右,这一业务比例构成,显然与如今券商主流的改革创新思路不相匹配。”上述接近于国联证券的知情人士表示,2020年,在新的管理团队掌舵之下,国联证券将推动财富管理、投行、机构业务与人才建设四项重大业务转型。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