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天味食品当年在IPO审核前夜被临时取消,主要原因是其牵扯进一桩轰动一时的重大的食品安全案。”一位接近于天味食品的知情人士透露,其在2018年能得以顺利的重启IPO,并能成为“两届IPO发审会重启的第一单”,也与此案在2017年底重启重审程序有关。
本文由叩叩财讯(ID:koukounews)独家原创首发
作者:李晓阳@成都
马克吐温说,历史不会重演,但会押韵。
三年前的2015年11月中旬,因“股灾”暂停了四月有余的IPO发审会终于重启,当年计划首家上会受审的企业便是天味食品。
作为当年重启审核的第一单,市场各方也对天味食品的IPO报以极大期待。
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在2015年11月17日晚间,既天味食品IPO即将上会的前夜,证监会发审委突发公告以“尚有相关事项需要进一步落实”之名,取消了其在次日的发审资格。
三年后,因发审委换届叠加科创板等诸多市场因素,IPO发审会在暂停了一个多月后,即将在2019年3月12日重启。
巧合的是,这一次,首家接受全新一届发审委审核的企业恰是当年“临阵逃脱”的“IPO重启第一单“天味食品。
“天味食品当年在IPO审核前夜被临时取消,主要原因是其牵扯进一桩轰动一时的重大的食品安全案。”一位接近于天味食品的知情人士透露,而其在2018年能得以顺利的重启IPO,并能成为“两届IPO发审会重启的第一单”,也与此案在2017年底重启重审程序有关。
据叩叩财讯获悉,在该食品安全案一审中,曾以3.4亿的罚金和主犯被判处死刑而轰动了整个食品行业。
“重审该案的空挡,便给了天味食品IPO一个最好的时间窗口。”上述知情人士透露,虽然不是主事方,但天味食品是该案的最主要的间接牵连方,亦被背负上了重大“食品安全问题”,但在2017年底,该案的二审中,被认为一审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发回重审,更重要的是,还裁定撤销了有关刑事判决,“这也使得天味食品涉及‘食品安全问题’暂时尚无定论。”
不过这次案件重审带给天味食品IPO的一线生机亦要看即将履新的新一届发审委如何判断。
“如果一段时间后,终审判决依然罪名成立,那么天味食品涉‘食品安全’问题必将对其品牌再次遭遇到重大伤害。食品行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去年爆发出‘疫苗案’的医药行业相类似,所以在有关案件未落定之前,贸然放行IPO,监管层也将承担着较大的风险。”一位曾担任过IPO发审委的中介机构人士表示。
时间已至2019年3月11日晚间,天味食品又一次来到了IPO的发审前夜。
1)“毒牛油”的“罗生门”事件
对于这起发生于2015年的“毒牛油”事件,在几年前曾多次见诸报端。
据2015年1月20日新华网报道,贵州省安顺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一起特大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进行了一审宣判。金安食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因使用非食品原料制作食用油1.9万余吨,销售额高达1.7亿余元,被判处罚金3.4亿余元;该公司法人代表韦明金犯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经一审法院审理查明,2009年1月至2013年5月间,金安公司违反食品安全的相关法律,购买牛被屠宰后废弃的非食品原料,用以熬制半成品牛油毛油,并向零散屠宰户购进部分非牛板油、牛肥膘的鲜牛组织。这些原料无生产许可、无卫生检验、无质量鉴定,根据《食品安全法》等规定,是不能用于生产食用油的。而金安公司却将其经化油、脱水、脱杂、脱色脱酸等流程加工后,制成“食用牛油”,销往成都、重庆等多家食品企业。
而以生产火锅底料和川菜调味料为主业的天味食品,则是金安食品牛油的主要客户之一。
据天味食品在2014年最早发布的一份招股书(预披露)显示,直到金安公司事发的2013年5月之前,金安食品一直都是天味食品前五大供应商之一。2011年,其向金安食品的采购金额便已达到2073万元;2012年度,其更是从金安食品处采购牛油3560.26吨,采购金额达3470.27万元,占同类采购的55.05%;2013年1-5月,采购金安食品牛油1250.28万吨,采购含税金额1136.46万元。2013年6月其终止向金安公司采购食用牛油。
如果单从上述内容,尚无法判断金安公司向天味食品销售的是不是案件所涉的有毒牛油,也无法证明天味食品是否是上述案件中所提及的成都等多家食品企业中的一家。
但不久之后,一份来自于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人民法院的判决书则将天味食品正式牵扯入该重大“食品安全“问题之中,在该份名为《被告人马某1、马某2食品监管渎职罪一审刑事判决书(2015)西刑初字第483号》中明确写道:“经查明,2009年1月至2013年5月期间,金安公司使用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大量生产有毒、有害牛油脂,并通过销售给重庆红久久实业有限公司、重庆德庄实业有限公司、重庆三五世全食品有限公司和四川成都天味股份有限公司的方式流入市场,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隐患。”
四川成都天味股份有限公司,既为如今的天味食品。
公开资料显示,天味食品与金安公司的牛油采购合作是2008年初开始的,依判决书所言,金安公司从2009年开始制造“毒”牛油计算,那么天味食品很可能采购这些毒牛油长达4年多之久,并制造成火锅底料进行销售。
火锅底料为天味食品最主要的产品,营业收入几乎占其半壁江山。
食品安全问题,一向是企业在IPO审核中的大忌,也正是受此事件影响,在三年多前的那个IPO发审前夜,天味食品被临时取消。
“被取消审核的消息是当时的保荐机构中信建投最先通知的企业,公司方面最初也以为是被举报了,但后来给的说法是,并非举报,但需要补充一些材料。”三年后,当回忆起三年前的那个令人沮丧的夜晚,上述知情人士依然觉得惋惜。
“在2015年一审宣判后,金安食品和涉案人对此表示不服,并提请上述,但由于该案涉及的问题重大,细节也较为复杂,直到2017年底,二审裁定才出炉。”上述知情人士表示,正是有了二审裁定,才让天味食品又看到了IPO的希望,在2017年中撤销IPO材料后,于2018年5月再次申报了IPO。
据叩叩财讯获悉,目前上述“毒牛油”案件在2017年底,根据二审裁定,认定一审判决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裁定撤销贵州省安顺市中级人民法院前述刑事判决,发回重审。
随着这桩案件的“重审”,看到希望的天味食品方面更是坚称自己的产品都符合国家标准。
在2018年5月末,既其重启IPO申报后,天味食品曾公开回应称:“检验报告证实,金安公司卖给四川天味公司的牛油都附有相关的检测合格的报告,而且天味公司本身也要进行相关的检测都是符合国家标准的。”
那么,金安公司到底有没有将有“毒”的牛油销售给天味食品?天味食品的原料到底有没有来自于牛被屠宰后废弃的非食品原料?
这些答案或要等到上述案件的终审来给予答案了。
2)天味食品的“危“与“机”
“重审该案,对于天味食品的IPO即是机遇,但对企业亦充满危机。”上述中介机构人士坦言。
机遇则在于让其IPO之路重现了曙光。
但危机则在于,如果终审结果依然判决金安食品的确向其销售了有“毒”的牛油,那么原本随着时间流失而已经重建的品牌形象或又将因涉重大“食品安全问题”又将被重提。同时,天味食品坚称自己所有产品都符合国家标准,那么,外界对其所称“标准”的信任度也会大打折扣。
“就算是真的符合国家检测标准,也并不意味着选料上乘,就如当年席卷奶制品行业的‘三聚氰胺’事件,一些添加物反而是为了使产品达标。”一位长期跟踪食品化工行业的券商研究员表示,“食品行业的安全问题对于企业的影响是重大而长期的,因为是直接‘送入口中的东西‘,一旦出现问题,结果往往是很难预估。”
早在2017年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便对食品安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民以食为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关系我国13亿多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抓得紧而又紧。
实际上,错过了2015年的上市之机,市场和资本留给天味食品的机会也不多了。
从2012年便开始正式迈入上市之路以来,七年过去了,当年的竞争对手颐海国际背靠海底捞这座火锅界的龙头,早在2016年便完成了在港上市的目标,并依靠资本的助力和海底捞的扶持,无论是在市场版图的扩张还是利润飙升之上,都将天味食品抛置于脑后。
而早在2010年便以5400万元入股其中的国内知名PE达晨创投,近十年过去了,也面临着退出的巨大压力。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