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0 15:10·叩叩财讯

近年来,国内芯片产业发展迅速,诞生了不少国产芯片上市公司。2022年4月17日,芯片公司纳芯微披露上市发行结果,不日将登陆科创板。在此之后,多家知名券商发布公司深度研报,其中招商证券就肯定了纳芯微的未来发展前景,并从多个方面说明纳芯微的投资价值。
根据纳芯微的发展情况以及未来芯片国产替代空间广阔,招商证券预测:公司22/23/24年总收入为16.0/21.2/27.6亿元,其中信号感知芯片收入3.57/4.81/6.28亿,隔离与接口芯片收入8.25/10.81/13.65亿元,驱动与采样芯片收入4.17/5.54/7.62亿元,毛利率为53.9%/53.4%/52.9%,归母净利润为4.6/6.5/8.5亿元,对应发行后EPS为6.08/8.63/11.17元。
1)聚焦高性能、高可靠性模拟及混合芯片,纳芯微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74.80%
招商研报指出:纳芯微是一家聚焦高性能、高可靠性模拟集成电路研发和销售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2020年,公司的芯片出货量就达到了6.7亿颗。
2013年伊始,纳芯微以信号链技术为基础,由传感器信号调理ASIC芯片出发,向前后端拓展并推出了集成式传感器芯片、隔离与接口芯片以及驱动与采样芯片,形成了信号感知、系统互联与功率驱动的产品布局。
截至目前,纳芯微已经能为客户提供800余款可供销售的产品型号,广泛应用于信息通讯、工业控制、汽车电子和消费电子等领域。
顺应芯片国产化替代趋势,纳芯微产品实现多元化发展,推出适应下游市场需求的多系列产品,为近年公司营收提供有力支撑。
2018-2021年,纳芯微营业收入分别为0.40亿元、0.92亿元、2.42亿元和8.62亿元,2019-2021年营收增速分别为129%、163%和256%。2018-2021年纳芯微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74.80%。
在业绩增长的同时,纳芯微的期间费用率总体也呈下降趋势,2018-2021年上半年公司期间费用率分别为49.5%、67.6%、34.9%和23.4%。
分产品来看,随着芯片国产化进程加速和消费电子、工业控制汽车电子等下游领域的快速发展,纳芯微信号感知芯片市场需求持续增加,该产品营收保持较快增长速度,2019年、2020年同比增速分别为63%、119%。
此外,在芯片国产替代化的背景下,各市场也带来大量机遇。近年来纳芯微的隔离与接口芯片营收实现大幅增长,2021年上半年已经成为公司第一大营收来源。
据悉,2018-2021上半年公司隔离与接口芯片营收分别为0.008亿元、0.32亿元、1.07亿元和1.65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05%、35.14%、44.33%和48.51%,2019和2020年同比增速为3880%和233%。
在前序产品和技术的基础上,纳芯微又打造了另一增长曲线。2020年三季度,纳芯微的驱动与采样芯片实现批量出货,2020年、2021年上半年实现营收分别为93.6万元和7730.8万元。同期该系列产品的毛利率为56.12%和57.35%。
凭借从消费级、工业级到车规级的产品覆盖能力以及对客户应用场景的精准把握能力,纳芯微取得了包括中兴通讯、汇川技术、霍尼韦尔、智芯微、阳光电源、海康威视、韦尔股份在内的众多行业龙头标杆客户的认可并已批量供货。
与此同时,车规级芯片已在比亚迪、东风汽车、五菱汽车、长城汽车、上汽大通、一汽集团、宁德时代、云内动力等终端厂商实现批量装车,同时进入了上汽大众、联合汽车电子、森萨塔等终端厂商的供应体系。
2)信号感知稳固消费基本盘,为纳芯微在工业/汽车等市场带来巨大增量
传感器是将现实世界的信号转换为数字世界的信号的装置,完整的传感器由前端敏感元件和后端信号调理ASIC芯片构成。招商证券指出,纳芯微主要涉及信号调理ASIC芯片,信号调理ASIC作为MEMS传感器芯片的重要组成,其需求主要靠MEMS传感器芯片的需求带动。
根据赛迪顾问的数据,2016年中国MEMS传感器的市场规模为363.3亿元,2019年市场规模增长至597.8亿元,赛迪顾问预计2022年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008.4亿元。信号调理ASIC芯片作为传感器信号放大、转换、校准等处理的重要元件,其市场规模也随着MEMS传感器的发展而逐年扩张。
据悉,纳芯微的压力传感器信号调理ASIC芯片主要应用于工业控制、汽车电子等领域,其中满足AEC-Q100车规级标准的产品型号已在汽车前装市场批量出货;硅麦克风、加速度传感器、电流传感器、红外传感器信号调理ASIC芯片也在向相应下游行业主要客户持续供货。
在传感器信号调理ASIC芯片方面,纳芯微的ADC位数、DAC位数、过反压保护和校准能力等指标领先。公司的传感器信号调理ASIC芯片,主要应用于汽车电子、工业控制和消费电子等领域的传感器产品。据招股书提供指标,公司的NSA9260芯片的ADC位数、DAC位数、过反压保护和校准能力等性能指标上优于国际竞品。
根据博世(BOSCH)估计,目前一辆汽车上安装有超过50个MEMS传感器,其中应用较多的是加速度、压力传感器及陀螺仪等传感器,受益于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单车芯片用量持续提升,纳芯微在车企认证速度亦在加快;同时物联网终端智能化趋势带来对信号感知芯片的需求快速增长,传感器需求量持续上升,公司同时布局传感器芯片和传感器信号调理ASIC芯片,有望持续受益于下游需求持续增长以及传感器国产化趋势。预计2022-2024年公司信号感知芯片收入为3.57/4.81/6.28亿。
3)数字隔离技术领先,“隔离+”构筑丰富产品矩阵
5G、新能源汽车和工业4.0等带动下游应用市场不断扩大,数字隔离芯片未来将继续替代“光耦”。
据悉,隔离器件是将输入信号进行转换并输出,以实现输入、输出两端电气隔离的一种安规器件,广泛应用于信息通讯、电力电表、工业控制、新能源汽车等各个领域。
相比传统光耦芯片,数字隔离芯片是更新一代、尺寸更小、速度更快、功耗更低、温度范围更广的隔离器件,并且拥有更高的可靠性和更长的寿命。纳芯微的数字隔离芯片基于CMOS工艺,通过电容耦合技术利用电容内部的电场变化来实现数字信号的传输。
公司的数字隔离芯片可实现业界高水准的CMTI指标,能有效隔离共模噪声,隔离耐压等级在符合安规要求等级的同时还有丰富余量,并拥有优异的系统级ESD防护及抗浪涌能力。
据招股书提供指标,公司NSi822X、NSi812X数字隔离芯片的CMTI、ESD防护、工作电流等性能指标上优于国际竞品。
此外,基于隔离技术的领先优势,纳芯微还不断开发“隔离+”产品,构筑公司丰富产品矩阵。公司推出集成片上DC-DC隔离电源的数字隔离器,隔离电源可提供500mW输出功率,帮助客户简化应用电路并提供系统可靠性。
除了隔离电源外,纳芯微亦不断推出隔离485收发器、隔离CAN收发器、隔离I2C、隔离ADC、隔离电流放大器、隔离电压放大器等产品矩阵。
受益于公司隔离和接口在通讯、工控、安防、BMS、光伏逆变器、新能源车等领域快速应用,在通讯领域,公司已经成为国内主要通信设备提供商的供应商,受益于5G基站电源迭代升级,隔离类产品需求有望持续提升,同时国产化趋势下有望持续提升份额;在工控领域,公司已进入汇川科技、阳光电源等国内外知名工业控制客户;在新能源领域,公司已经进入比亚迪、五菱、长城汽车、上汽大通等终端厂商品牌,隔离类产品不断在车厂获得认证且批量供货,同时与Tier1厂商也保持着紧密的合作。预计2022-2024年隔离与接口芯片收入8.25/10.81/13.65亿元。
4)驱动与采样芯片批量出货,纳芯微打造又一增长曲线
驱动芯片、采样芯片技术难度较大,需要同时具备高压隔离、驱动技术等。由于我国厂商在此方面起步较晚,截至目前,国内拥有隔离驱动芯片产品、采样芯片的公司相对较少。
而纳芯微却是国内少有的能够同时批量生产隔离驱动芯片产品、采样芯片的公司。
凭借纳芯微在芯片领域的优势。2020年第三季度,公司驱动与采样芯片实现批量出货,随着公司信息通讯、工业控制以及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主要客户积极推动国产化芯片产品的供应链布局,该产品在2021年度就实现了2.64亿收入,打造公司又一增长曲线。
其中,公司汽车电子领域的销售规模仍处于起量阶段,目前公司进入上汽大众等多家终端厂商供应体系,随着认证完成,将有望进一步加大对公司驱动与采样芯片的采购规模。
公司驱动与采样芯片产品与隔离、接口等产品下游应用具有较大的重合度,客户协同效应明显。在通讯方面,除5G基站以外,数据中心数字电源对隔离驱动芯片需求量上升;在工控方面,工业自动化系统有多个PLC/DCS节点,已进入汇川技术、霍尼韦尔、阳光电源等国内外知名工业控制领域客户;在能源方面,公司隔离驱动芯片已进入阳光电源等头部企业,逐步实现批量供货,随着产能在2022年逐步释放,该领域业务有望持续增长;在新能源车方面,公司于2021年底通过ISO26262全球汽车功能安全的最高等级认证,多款产品符合AEC-Q可靠性测试标准,新能源汽车电气化程度不断提高,三电+热管理系统新增了多种数字隔离类芯片产品的需求,已进入国内主要新能源车企,预计2022-2024年公司驱动与采样芯片收入4.17/5.54/7.62亿元。
受益于通讯、工控、汽车等多领域的模拟芯片国产替代需求,纳芯微近年来营业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从信号感知、隔离与接口往驱动、采样芯片等多产品线不断拓展,聚焦泛能源和汽车等领域解决方案,围绕关键市场和业务场景开发高性能、高可靠性产品,秉承深耕行业龙头客户战略,未来发展前景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