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核查超预期加码 监管层打出政策组合拳 55家企业身陷暴风眼


原创2019-07-13 02:55·叩叩财讯

导读:从44家拟IPO企业的财务核查的开启,到11家拟IPO企业的信披核查的接力,再到22家企业和中介机构的处罚的先行警示,辅以驻证监会纪检监察组对证监会发行部领导班子的集体约谈。一连串政策组合拳之下,在经过了高过会率的上半年之后,IPO首发领域的变局已经到来。


本文由叩叩财讯(ID:koukounews)矩阵公号叩叩科创(ID:koukouipo)独家原创首发

作者:赵 擎@北京

编辑:王笑彦@北京

事隔三年后,又一轮严苛的拟IPO核查风暴已经在日前正式拉开序幕。

早在7月1日,叩叩财讯便独家报道了这一监管动向,引发监管层这一举措的重要初衷,便是困扰A股IPO发行市场多年的“堰塞湖”现象再次出现卷土重来的趋势。

据叩叩财讯统计,截至6月27日,自2019年5月以来的仅仅两个月时间里,证监会IPO排队审核的队伍中新增首发申请达249家,其中主板109家,中小板、创业板各62家、78家,超过了过去一年多时间中新增申请数的总和,也使得除科创板外,IPO在审企业数达到了490家,而这一拟IPO排队企业数也再度回升到2017年底的水平。

“监管层方面已经注意到近期IPO申报的有关异动,为了防止再度出现此前的首发‘堰塞湖’局面,近期将会随之推行实施一系列政策。”6月末,一位接近于监管层的知情人士向叩叩财讯确认,在成功化解了前一轮IPO“堰塞湖”危机后,监管层方面已经有一定的成功经验,而即将在7月初启动的新一轮首发企业核查风暴,便被视为预防IPO“堰塞湖”重现的监管组合拳之一。

斯时,虽然外界传闻称这一轮拟IPO企业的核查企业数约为40余家。但上述知情人士则向叩叩财讯透露被划入核查范围的企业将比传闻中更多,将分不同类型核查企业近50余家左右,而该次核查无论是从核查名单的确定,还是异地互查的核查方式和核查具体项目要求,皆是自2016年以来最为严苛的一次的。

7月11日晚间,证监会正式披露称按照问题导向和抽查抽签方式,于近日安排启动44家在审企业的现场检查工作。

7月12日晚间,中国证券业协会又继续为该次拟IPO企业专项核查行动加码,当日,另外11家拟IPO企业继上述44家企业后被不幸圈定。

7月12日同日又传出消息,称驻证监会纪检监察组针对证监会证券发行审批领域问题多发的实际情况,近期集体约谈证监会发行部领导班子及相关处室负责人。

种种迹象表明,一场比想象中来得更猛烈的拟IPO核查风波即将席卷以这55家企业为代表的数百家拟上市企业。

1)数家企业主动撤材料?

“核查检查组是在本周初陆续开始进场核查的,44家企业的核查进度各异,有的企业目前还在等待核查组的通知。”上述接近监管层的知情人士向叩叩财讯透露,这次选定的44家企业中,大部分都是在申报材料中存有一定瑕疵的企业,比如近年来业绩波动较大、毛利率水平异常、关联关系交代不清等等,其中部分企业存在着近一年利润水平未达到“内部监管红线”。

早在2018年初,投行圈内曾传言在IPO审核中,监管层曾对近三年来扣非净利润有一定的门槛要求,一是IPO在审企业,近三年净利润合计要超过1个亿,且最后一年超过5000万;一是IPO新申报的企业,主板要求最近一年净利润超过8000万,创业板不低于5000万。

虽然其后监管层对此说法曾以“上市条件一直未发生变化”的笼统说法回应,不仅澄而不清,在其后的IPO审核中,种种迹象也更进一步证实了上述要求的存在。

随着新一轮拟IPO企业核查风暴的开启,市场中也传言纷纷。

7月12日上午,据21世纪经济报道称,已经有券商接到现场检查的通知,而44家被抽中现场检查的企业中有多家已经撤回了申请材料。

虽然监管层此次核查的另一目的的确是希望以儆效尤,让一些净利润规模小、有问题的企业能知难而退,但据叩叩财讯获悉,截止到7月12日,实际上,并未出现上述报道中所称的多家企业撤回申请的情况。

“44家进行财务核查的企业名单还未公布,目前只有一部分企业和券商接到了核查通知,在7月正式宣布财务核查之后,暂未有成功撤销材料的企业。”上述接近监管层的知情人士表示,“据我们了解,目前的确已经是有券商开始和企业沟通撤材料一事。”

在最新一期证监会公布的拟IPO排队审核情况中,亦侧面证实了上述接近监管层人士所言。

据截止到7月12日最新IPO排队数据显示,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共有500家拟IPO企业或待发行或待审核,较两周前6月27日的490家增加了10家。在6月27日至7月12日期间,共有15家企业的拟IPO申请获得证监会接受,同时,在这两周内,两批共四家企业获得IPO批文而离开排队名单,此外,还有1家企业——江西3L医用制品集团在7月11日IPO上会被否而被从名单中剔除,490+15-4-1=500家,也就是说在IPO核查风暴正式开展的前后两周时间里,拟IPO申请的企业中并未发生终止审核或主动撤销材料者的情况。

而在最新的终止审核名单中,最近一家被终止审核的拟IPO企业日期则是在6月14日。

叩叩财讯也仔细对比了6月27日与7月12日公布的拟IPO申请名单,除了新增企业和因首发获批或审核被否的5家企业外,并未出现终止审查或撤销材料的情况。

“许多企业还是报着侥幸心理,目前大部分都在观望,想看看核查的具体情况再定夺。”7月12日,一位沪上保荐人代表向叩叩财讯坦言,财务核查才刚刚开始,释放出的信号还是有限,在核查渐渐推进的时候,届时或将出现一批撤材料或终止审查的企业。

“如果被抽中了,也并不会因为企业主动撤销了材料而就可以躲避核查的。”上述接近监管层的知情人士透露,在以往的几批核查风暴中,皆有主动撤销材料的企业也依然被监管核查,发现问题后同样遭到重罚,“IPO材料从递交到监管层后,各方面就应该为材料中披露的有关信息和数据负责。”

2)“44+11+22”核查组合拳出击

正如7月1日时叩叩财讯独家获悉所述,以化解IPO“堰塞湖”为目的之一的拟IPO企业核查将是一系列的政策。

7月12日,继证监会官宣44家拟IPO企业财务核查信息后,证券业协会随即也宣布抽查11家拟IPO企业,这就使得该次核查进一步升级。

据叩叩财讯获悉,与证监会确定的44家财务核查名单中被圈定的对象范围相似,证券业协会的此次拟IPO企业的核查主要也是针对近半年内刚刚申报IPO的企业,尤其是在近两个月内申报潮中新晋排队的200余家企业。

“虽然证券业协会的拟IPO企业核查在之前也是每年皆有的‘常规核查’,但这一次无论是从抽查的数量和抽查要求,也是与证监会的此次拟IPO财务核查相似,都是近年来规模最大,要求最严的一次。”上述接近监管层的知情人士表示,“与证监会的44家拟IPO企业以财务为准绳的核查不同,证券业协会的拟IPO企业抽查主要是核查信息披露方面的问题。”

此前在多批次证券业协会的拟IPO企业抽查,一般抽查数量皆在5家左右,而如今的这一批核查家数则是首次突破十家达到11家。

“对于此次组合拳政策,业内人士戏称为’44+11+22’模式。”一位资深投行人士表示,其中44为证监会抽取的44家进行财务核查的拟IPO企业,11家为上述证券业协会抽取的进行信披核查的拟IPO企业,而剩下的22,则代表的是在7月8日-7月11日期间,被证监会出示监管措施的6家拟IPO企业、8家保荐机构、4家会计事务所和4家律师行。

这共计22家拟上市企业和中介机构皆被指在IPO期间存在重大漏洞或执业质量问题。

7月8日,被中国证监会出具警示函的企业分别为明冠新材料、上海之江生物、斯达半导体、嘉曼服饰、句容宁武、泓锦新材料等6家拟IPO公司。而这这六家企业均是在IPO现场检查过程中发现了不同的问题,另外16家中介机构则,也是在前期核查中,被发现在对拟IPO企业进行相关中介工作时“核查工作不审慎,尽职调查工作存在瑕疵,重要核查程序执行不到位”。

从44家拟IPO企业的财务核查的开启,到11家拟IPO企业的信披核查的接力,再到22家企业和中介机构的处罚的先行警示,辅以驻证监会纪检监察组对证监会发行部领导班子的集体约谈。一连串政策组合拳之下,在经过了高过会率的上半年之后,IPO首发领域的变局已经到来。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