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芯生物IPO难产内幕:“科创板第一股”将成注册制下被否首例?


原创2019-07-02 21:42·叩叩财讯

导读:微芯生物通过将研发投入大量资本化后,在会计准则许可的范围内最大地做高了其财务数据中的净利润数据。而这与证监会方面一向审慎的财务原则相悖,按照证监会方面对IPO企业会计标准,如果一旦将微芯生物的研发投入费用化处理进行调整,甚至可能出现其不满足任何一套科创板上市标准的情况。


本文由叩叩财讯(ID:koukounews)独家原创首发

作者:赵 擎@北京

编辑:王笑彦@北京

科创板正式挂牌交易的日子随着2019年第三季度的来临而愈加临近。

随着华兴源创发行申购的结束,7月2日,烟台睿创微纳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天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两家科创板IPO企业也正式拉开申购的序幕。而在前一日7月1日晚间,证监会更一口气放行了7家科创板企业的注册申请,使得同意注册的企业数总共达到15家。

“目前已经科创板已经过会的企业共有31家,不出意外,这一批企业中的大部分都将成为首批挂牌的企业。”7月2日,一位接近于监管层的知情人士向叩叩财讯透露,按照监管层部署,第一批企业将在7月下旬集体同时挂牌交易,由此正式拉开科创板交易的序幕。

按照这一部署,可以预期的是,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中,证监会方面对已过会企业的注册申请也将继续批量提速放行。

在IPO“注册制”的试点政策下,即使已经通过上交所问询审查并提交注册申请,但对于拟IPO企业而言依然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曾顶着最有可能拿下“科创板IPO第一股”光环的企业——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微芯生物”),虽然创下了科创板申报企业的屡个第一——首家上会受审的科创板企业、首家向证监会提交注册申请的科创板企业,但此时此刻,其却成为这31家已过会的科创板拟IPO企业中最为忧虑和焦急的一员。

虽然早在6月11日首家向证监会递交了注册申请,但微芯生物IPO获准发行的批文却至今迟迟未至,而15家后来者企业都已经居上而至获得批文并拉开发行程序。

更迫在眉睫的是,留给微芯生物的时间也不多了。按照注册制的有关规定,如果证监会在20个交易日内未能核准其发行申请,那么也就预示着其该次IPO的失败,这也就意味着,微芯生物必须要在7月8日前获得证监会的首肯,否则,其或将成为注册制下科创板IPO发行“被否”的第一股。

那么微芯生物的IPO缘何遇阻?

“证监会内部对微芯生物的注册申请存在争议,尤其是其是否真正满足其对应的上市标准。”7月2日上述接近监管层的知情人士表示,首批科创板IPO企业,监管层方面还是希望筛选一些高质量争议少的企业,以保证科创板开板的成功。

1)是否满足上市标准的争议

7月2日,有称援引接近微芯生物公司的有关人士称是因其“涉及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问题”让证监会存在一定的意见。

“主要问题的确是涉及到财务处理方面。”上述接近监管层的知情人士向叩叩财讯证实了上述传闻,“微芯生物方面采用了具有一定争议的会计处理方式,虽然并不违背会计准则和规范,算是合法合规,但实质上却隐藏了较大的财务风险,而微芯生物这样做的目的,则是为了满足科创板上市的标准。”

那么到底是研发费用上什么样的财务处理会成为微芯生物的拦路虎呢?

“微芯生物的财务问题出在了研发投入的资本化和费用化的问题上。”上述知情人士进一步补充道。

公开数据数据显示,在科创板所有生物医药类受理企业中,微芯生物2018年以55.85%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位居于首位,比第二名高出20个百分点。而在2017年和2016年中,微芯生物的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重更是高达62.01%和60.52%。

在高研发费用的背后,微芯生物对研发投入进行了资本化和费用化处理。数据显示,其自2001年以来,微芯生物已上市药品及研发管线产品的研发投入合计金额3.8亿元,其中2.2亿元为累计费用化金额、1.58亿元为累计资本化金额,研发费用的资本化平均高达41.57%。

而在2016年-2018年报告期三年内,其研发费用的资本化比例更是有增无减。

根据微芯生物招股书有关数据显示,其2016年至2018年其研发投入分别约为5166.25万元、6852.3万元、8248.43万元,而对应三年的研发费用则分别为2901.7万元、3521.58万元和4210.12万元,那么这三年间,其研发投入的资本化比例则高达43.9%、48.6%和49%。

“一般在前期的大部分费用,因为是在研究阶段,成功率低,所以几乎全部费用化,后期是不能扣除的。而在开发阶段,当满足一些条件将研发投入资本化条件的时候,比如预期能形成新产品新技术,那就进成本,后期折旧摊销可以扣除的。”一位会计事务所人士表示。

也就是说,微芯生物通过将研发投入大量资本化后,从而在会计准则许可的范围内最大地做高了其财务数据中的净利润数据。

在如此高比例的研发投入资产化处理情况下,其对应三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39.92万元、2590.54万元和3127.62万元,但如果将微芯生物研发投入资本化的部分进行费用化处理后,按照其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率为15%计算,其2016—2018年的净利润则分别为-1629万、-283万、-359万。

微芯生物在申报科创板IPO时,其上市的标准和条件则是按照市值不低于10亿,最近两年净利润均未正累计净利润不低于5000万元或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这也是创业板企业申请标准中最低标准。

显然,按照证监会方面对IPO企业会计审慎性标准来看,如果一旦将微芯生物的研发投入费用化处理进行调整,则将直接影响到微芯生物的净利润,若将其研发投入全部费用化测算,微芯生物显然将不满足任何一套科创板上市标准。

2)监管层的不同尺度

“显然从对微芯生物IPO的不同态度可以看出,在科创板的注册制试点中,上交所与证监会作为两大层级的审核监管主体对于审核尺度的把握标准是有所偏差的。”上述接近监管层的知情人士坦言。

实际上,早在5月15日,上交所为微芯生物进行第二轮问询时,也重点关注了微信生物研发投入的资本化和费用化的问题。

在其第二轮问询函回复中,上交所首个询问的问题便是“研发支出的资本化和费用化”,该问题涉及微芯生物上市药品和研发管线各产品的累计研发投入等12个不同的小问题。

“公司研发支出的资本化和费用化符合会计准则及各项规定,不存在将应计入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的支出计入研发费用或开发支出,或者将应计入研发费用的支出计入开发支出的情形。”在回复函中,微芯生物表示。

在符合会计准则的前提下,上交所对微芯生物顺利放行。

但同样的问题,到证监会申请注册时,成为了争议的重点。

“证监会对IPO企业进行审核时,在合规的前提下,更注重的是财务的谨慎性原则,比如微芯生物的研发投入,在证监会方面看来则存在高估了资产和收入,低估了费用,由此对其净利润的合理性和审慎性提出了质疑,认为其或存在着财务风险,则需要进行财务数据的修正。”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当然,除了存在争议性的企业,也同样有深受证监会与上交所双方皆认可的企业。

于7月1日晚间刚刚被证监会获准注册的哈尔滨新光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

公开资料显示,新光光电于6月26日于上交所发审会通过上市申请,7月1日正式提请证监会注册,当日晚间,证监会便同意准允其注册申请,这也创下了目前获准证监会注册的最短时间记录。

从7月2日到7月8日,只有短短四个工作日的时间,微芯生物最后是否成功在期限内获得证监会的应允?陷入财务争议的它能否满足监管层对首批科创板挂牌企业标准的期待?从“科创板上市第一股”到“科创板被否第一股”是否真的会戏剧般上演?答案也将在不日揭晓。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