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堰塞湖”卷土重来,三年来最严IPO财务核查风暴欲来


原创2019-07-01 20:45·叩叩财讯

导读: 这一次财务核查将是近三年来最为严苛的一次。据叩叩财讯获悉,此次的核查方案也与此前数次的“例行检查”亦有不同,以往一般都采用的是抽签的方式来决定抽查的企业名单,而此次财务核查企业名单的确定分为两步,首先是由IPO预审员给出一个初步名单,后上报证监会发行部,由发行部相关人士最终针对性选出核查标的企业。


本文由叩叩财讯(ID:koukounews)独家原创首发

作者:陈渝川@北京

编辑:翟 睿 @北京

困扰A股IPO发行市场多年的“堰塞湖”现象又欲卷土重来。

虽然经过近三年多时间的努力,监管层通过加快发行节奏、劝退不合格企业、分流到其他融资市场等方式终于将IPO在审企业的排队数从最多近800家企业控制到300家左右,然而随着近段时间IPO发审趋势、市场环境和政策因素的叠加,尤其是今年5月份以来,即使刨去科创板相关申报企业,IPO申报市场突发井喷式增长。

据叩叩财讯统计,截至6月27日,自2019年5月以来的仅仅两个月时间里,证监会IPO排队审核的队伍中新增首发申请便达249家,其中主板109家,中小板、创业板各62家、78家,超过了过去一年多时间中新增申请数的总和,也使得除科创板外,IPO在审企业数达到了490家,而这一拟IPO排队企业数也再度回升到2017年年底的水平。

不可否认,2018年是IPO“堰塞湖”化解最为成功的一年。

在2018年中,IPO在审企业总数从2017年底的508家开始逐月递减,在经过2018年3月后主动撤材料风潮和“史上最严IPO发审委”的审查后,IPO在审企业数随之开始出现断崖式下滑,尤其是至2018年8月后,一度下滑至250家左右。

然而,这一年多的努力,则在2019年中,仅仅两个月时间,便将成果化为乌有。

“监管层方面已经注意到近期IPO申报的有关异动,为了防止再度出现此前的首发‘堰塞湖’局面,近期将会随之推行实施一系列政策。”6月末,一位接近于监管层的知情人士向叩叩财讯确认,在成功化解了前一轮IPO“堰塞湖”危机后,监管层方面已经有一定的成功经验,而即将在7月初启动的新一轮首发企业财务核查风暴,便被视为预防IPO“堰塞湖”重现的监管组合拳之一。

1)三年来最严财务核查风暴来袭

虽然对拟IPO企业进行财务核查已经并非新鲜之事,且有投行人士对于此次即将开始的2019年下半年财务核查视为“例行检查”,但在IPO申报数猛增叠加科创板即将正式开板交易的背景下,此次核查显然无论对监管层还是市场而言,都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意义。

的确,自2013年初开启首次拟IPO企业财务核查后,财务核查便被监管层明确为常态化监管的手段之一,且其后基本每年皆有1-2次对首发申报企业的财务核查,但每次核查也同样因为市场环境与具体目标的不同,严厉程度亦有较大差距。

6年来,真正被视为财务核查风暴并引发行业震动的则只有两次。

除了2013年初的首次财务核查外,另一次便是2016年7月开展的拟IPO企业财务大核查。这两次财务核查的背景皆是IPO“堰塞湖”高企之时,而监管层主要的目的除了筛查企业质量外,亦是希望通过核查让一些企业能主动撤销IPO申请。

“这一次财务核查的严厉程度应该是不逊于2016年7月的财务大核查。”上述接近监管层的知情人士向叩叩财讯透露,此次的核查方案也与此前数次的“例行检查”亦有不同,“以往作为常态化监管手段对拟IPO企业进行财务检查时,一般都采用的是抽签的方式来决定抽查的企业,这对许多怀有侥幸心态的企业并不具备多大的震慑力度,而此次财务核查的方式则将不通过抽签而由证监会发行部门直接给出名单。”

据叩叩财讯独家获悉,此次财务核查企业名单的确定分为两步,首先是由IPO预审员给出一个初步名单,预审员也是在拟申请IPO企业申报材料后负责进行审核的第一关,其对一些企业存在的问题相对熟悉并了然于心,其将初步筛选出其认为存在较大疑问的企业,后该名单将上报证监会发行部,由发行部相关人士讨论后从该初步名单中最终选出核查标的企业。

另一位北京投行圈的资深投行人士向叩叩财讯表示,圈内有传言称,在此次拟IPO企业的财务核查名单中,共有近40家企业入选。

“核查企业的名单已经基本确定,最快将在本周正式开始拉开审核序幕,而此次核查的企业数应该比传闻中的更多,近50家左右,基本上与目前排队数的比例按1:10确定。” 上述知情人士补充称,“因考虑到上市企业与所在地监管机构可能存在的特殊关联,与此前2016年的财务核查风暴相似,此次的财务核查也将继续采用“异地监管核查”的模式,既由IPO申报地外的异地证监局组织人员进行检查。”

2)近期申报者或为抽查重点

(等待在证监会附近准备申报IPO材料的投行人士们)

显然,随着这一波自2016年以来最严苛的财务核查风暴即将来袭,众多投行人士与拟IPO企业已经开始感受到了山雨欲来之风。

“目前已经开始在自查手里的一些项目,也提前与企业进行了沟通,有项目也做好了随时撤材料的准备。”上述北京投行圈中资深保代坦言,“对于一些把握不大的企业,我们也会尽量劝说企业在核查正式开始前,主动撤材料。不然,如果一旦在核查中出现问题,哪怕并未正式通过审核上市,也会按企业欺诈上市论处。”

不过,在上述保代看来,此次财务核查名单中被圈定的对象,大部分或将是近半年内刚刚申报IPO的企业,尤其是在近两个月内申报潮中新晋排队的200余家企业。

“近一段时间之所以出现IPO申报井喷,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IPO审核和发行频次的加快以及高过会率引发的误解,叠加科创板开板在即,很多企业即使在‘硬件’上多有缺失,但依然想趁机试试运气。”上述资深保代表示,自今年初新一届发审委履新以来,有关IPO审核放宽趋松的传言让众多企业跃跃欲试,加之科创板“注册制”下对“核准制”改革的倒逼,于是一些对上市有想法的企业纷纷赶在2019年中报数据出炉前夕的5、6月份申报,以期先占据有利的IPO位置,这也让压抑了一年的IPO审核申报市场出现了报复性反弹。

“此次是由预审员提供核查名单,而并非抽签让‘天意’决定,无论从哪个维度上讲,监管层方面自然会对这些赶‘潮’而至的拟IPO企业更加审慎。除了这一批新增企业外,去年的新申报企业数量较少,而存量的排队企业很多都已经经过了数轮抽查。”上述资深保代分析认为。

无论是2013年还是2016年,每一次的财务核查风暴后,对拟IPO排队状况的清理成果皆是立竿见影的。

“监管层希望借财务核查给一些对IPO持侥幸态度的企业做做敲打和警示,在‘杀鸡儆猴’树立IPO权威性以外,也希望这些已经申报IPO的企业能主动撤材料,而未申报的企业能量力而行。”上述接近监管层的知情人士透露。

据公开数据显示,2013年首次对拟IPO企业进行财务核查后,共622家企业提交自查报告,268家企业提交终止审查申请,终止审查数量占此前在审IPO企业家数的30.49%。2016年下半年财务核查风暴后,70余家IPO公司被终止审查,40多个IPO项目被暂时叫停。

前两次大规模的财务核查风暴中,皆会查出一些财务造假的企业作为典型被揪出示众。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些企业严格意义上还未正式上市,但依然会被以涉嫌欺诈上市论处,而相关的保荐机构和保荐人员也不会因为该项目最终还未上市而免责。

2013年,被称为拟IPO财务核查第一案的天丰节能虚增业绩案中,保荐机构光大证券等中介机构被认为涉嫌未勤勉尽责,证监会对光大证券给予警告,没收业务收入215万元,并处430万元罚款;对天丰节能的保荐代表人李瑞瑜、水润东给予警告,并分别处以30万元的罚款。同时,根据《证券法》相关条例以及《证券市场禁入规定》规定,还对李瑞瑜、水润东采取终身市场禁入措施。

2016年的拟IPO企业财务核查中,拟IPO企业辽宁振隆被抽查发现财务造假后,虽然其也主动撤回了审请材料,但其保荐机构等中介机构也被顶格处罚——保荐机构信达证券遭罚金额高达480万元,两位保荐人寻源、李文涛不仅收到30万元罚款,还被实施5年市场禁入。

时隔三年后,又一轮近年来最严厉的拟上市企业财务核查风暴来袭,又有哪些浑水摸鱼的企业被揪出?又有多少家企业知难而返饮恨IPO之路?趋势愈显的IPO“堰塞湖”是否能够及时成功获得清理?等待着答案的揭晓。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