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首例“推倒重来” IPO露面 雷赛智能上市再启 曾涉信披硬伤


原创2018-11-17 14:15·叩叩财讯

导读: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监管层在雷赛智能IPO过会的情况下最终选择“悔棋”呢?在终止首次IPO撤销材料一年之后,雷赛智能再次闯关的胜算到底多大?当年使得其临阵变局的“污点”如今能否自圆其说?这或将成为雷赛智能此次IPO最大的看点,它也是近年来第一家首次上会获得通过,却因“污点”被监管层“冷处理”后,再一次向IPO重头再来发起冲击的企业。


本文由叩叩财讯(ID:koukounews)独家原创首发

作者:赵擎@北京

在经过一场空欢喜带来的巨大失落后,雷赛智能和他的股东们还是决定收拾好心情,在IPO的道路上重头再来。

11月16日,雷赛智能的最新版招股说明书申报稿在证监会网站上正式预披露,相关信息显示,该申报稿于11月5日正式申报。

IPO的这一系列申报、发审的程序,对于雷赛智能应该并不陌生。

早在2014年,其便第一次向监管层递交了上市申请,与其他众多二次闯关IPO的企业不同,雷赛智能的IPO申请在第一次发审时便获得了通过,那是在2015年4月17日,在创业板发行审核委员2015年第32次发行审核委员会工作会议上,当日一共有5家企业上会,包括雷赛智能在内,最终皆悉数过会。

但于当日首家上会并获得通过的雷赛智能,却并未笑道最后。

在经过短暂的弹冠相庆之后,他们才发现IPO核准批文一再延后,两年半时间过去了,其他4家同日上会的企业中,甚至有的已经开始策划再融资事项,雷赛智能却依然未等到核准发行的那一天。

2017年12月,在过会两年零七个月后,雷赛智能主动终止了其首次IPO,其IPO旅程归零,回到原点。

不给批文,监管层也显然有足够的理由。

“一般过会后迟迟不给批文的,肯定是在过会后存在一些突发的情况使得其不满足继续推进的条件。”一位北京资深投行人士表示,“最后选择主动终止,也是说明企业存在难以说服监管层的问题。”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监管层在雷赛智能IPO过会的情况下最终选择“悔棋”呢?在终止首次IPO撤销材料一年之后,雷赛智能再次闯关的胜算到底多大?当年使得其临阵变局的“污点”如今能否自圆其说?

这或将成为雷赛智能此次IPO最大的看点,它也是近年来第一家首次上会获得通过,却因“污点”被监管层“冷处理”后,再一次向IPO重头再来发起冲击的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在经过首次IPO唾手可及却最终失之交臂的情况下,雷赛智能似乎已经不再信任为其担任保荐工作的招商证券,这一次,它将宝押在了中信建投身上。

公开资料显示,在今年前三季度中,中信建投以8单IPO项目过会位列投行第二。

1)或涉“信披硬伤”

早在2015年雷赛智能IPO首次闯关之时,在雷赛智能业绩、税收以及关联交易等问题上,便遭受到市场的质疑。

据其首次IPO招股说明书申报稿显示,其计划发行不超过2334万股,计划投向雷赛智能运动控制类产品扩产等五个项目,这些项目约共需要资金2亿元。

这家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机器人与自动化博士博士李卫平创办的企业,在此时最被市场诟病的便是业绩的问题。

据其该份招股书显示,2011年至2013年,雷赛智能报告期内享受的增值税优惠和所得税优惠合计分别为1410.20万元、1578.71万元、1817.17万元,税收优惠占净利润的比重分别达到了29.29%、30.23%、29.41%。此外,报告期内,雷赛智能营还获得政府补助分别为348.12万元、1018.41万元,1429.73万元。

据上述数据统计得出,报告期内,雷赛智能获得的税收优惠和政府补助合计分别为1758.32万元,2597.12万元、3246.90万元,占当期净利润的比重分别达到了36.52%、49.74%、52.55%。

也就是说雷赛智能在当年最高6000余万的利润中,竟有一半来自于税收优惠和政府补贴。

此外,该公司在2012年前,曾利用个人账户和关联企业账户代收货款等违规行为,更是违反《公司法》有关规定成为硬伤。

但这些问题最终皆未影响到雷赛智能IPO的顺利过会。

据2015年4月17日雷赛智能IPO的上会记录显示,在当日发审会上,发审委重点关注了雷赛智能三个层面的问题,分别为:

1.报告期内,发行人曾通过关联公司雷赛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代收部分国外销售货款,请说明该收款方式对发行人出口退税、外汇结算的影响,请保荐代表人发表核查意见。

2.报告期内发行人的经销商客户共七家,其中重庆雷亚机电有限公司、中山市雷立机电有限公司及福州赛控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的主要股东曾为发行人员工。请保荐代表人结合三家前员工持股公司的成立时间、经营范围及股权演变过程,进一步说明与发行人是否具有关联关系的核查过程和核查结论。

3.请发行人代表说明:(1)代发行人收款的个人账户、关联方账户的开户、交易、注销情况;(2)报告期内现金收款、付款情况;(3)如何对非发行人账户收款进行内部控制,内控是否有效、完备;(4)非发行人账户代收款事项清理之后,发行人银行账户及收付款的管理是否规范,内控是否完备。请保荐代表人说明核查过程和核查结论。

在当日的成功过会,显然也证明雷赛智能的解读在一定程度上说服了发审委。

但缘何最终雷赛智能的此次IPO却抱憾而归?

“监管层在其IPO过会后发现其存在信息披露不实的问题,而且还存在多起知识产权的潜在风险。”一位接近于雷赛智能的知情人士向叩叩财讯透露。

2012年之前,雷赛智能曾以旗下财务部员工李卫星的名义开立了个人账户收取零星货款, 2011年和2012年,上述代收款占相应客户销售额比例还达到了33.92%和21.89%,其中2011年总额还超过5110万元,接近雷赛智能2011年2.25亿元营业收入的四分之一。

虽然招股书称,以上个人账户已于2012年8月全部销户,不再存在通过个人账户收取公司货款的情况。

其还解释称,之所以采用个人账户收款,是因为客户向公司账户转账存在对公业务受营业时间、网点和到款及时性的限制。

但实际上,这一举动的最大可能性在于涉嫌“偷税漏税”,涉嫌转移税款。

“实际上,雷赛智能在2013年时,因转移税款,受到国税和地税部门的核查,但因其当时上市原因,于是受到相关部门的暂时性保护。”上述知情人士表示,税务是终生追责的,但公司为了成功过会,并没就此事项及后续的影响进行如实在招股书中披露。

除此之外,还有消息称,雷赛智能曾通过子公司抄袭台湾某品牌的弹簧机系统和台湾某品牌的绕线机系统,被权利人要求赔偿和追责。后还曾通过合作的方式从自然人手中获得技术授权,但后来并未如约付款,此事项也引发纠纷。

但这些内容,雷赛智能皆在招股书中进行了隐瞒。

“信息披露问题,一直是监管层尤为看重的,要求信息披露准确而全面,对于IPO企业而言,如果涉及到信披的硬伤,则基本上算是很大的污点。”上述资深投行人士表示。

2)重头再战胜算几何?

第二次重走IPO之路,雷赛智能显然亦是下了很大的决心。

不仅调整了发行规模,从不超过2334万股调整为不超过5200万股,募投金额也从此前的2亿左右翻倍增长至5.55亿规模。还不惜更改保荐机构,请到在今年IPO市场中颇有斩获的中信建投替换了此前的招商证券。

在2017年年底撤销材料之后,雷赛智能内部股权结构也进行一番调整。

2017年12月,其以未分配利润转增股本,按10送10的比例增加注册资本至14000万元。

2018年3月,实控人李卫平将一部分股权分别以2.57元/股的价格转给了雷赛实业与自然人李卫星,雷赛实业为李卫平艺人控制的企业,李卫星即为其在2012年前以个人账户替企业收款的关联人,也是李卫平的姐姐。

同样在同年3月,雷赛智能为实施股权激励,以每股3.6元的价格进行增资,包括雷赛志诚投资、雷赛团队投资、雷赛三赢投资等三个员工持股平台,以及田天胜等13名员工成为了此次增资的受益人。

雷赛智能的此举或是为了进一步化解核心员工流失的风险。

据其最新披露的招股书称,从事运动控制专业的技术人才是公司的重要资源,随着国内运动控制市场的快速发展,从事运动控制领域的厂商将对研发技术人员产生巨大的需求,公司存在核心技术人员流失而引致的研发实力降低等风险。

在经过一次失败教训后,雷赛智能第二次IPO胜算又有几成?

“第一次IPO因为涉及到信息披露等问题,被监管层在过会后叫停,这给监管层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恶劣的,雷赛智能要想成功过会,那么首先要花比别的企业更多的努力去扭转这一印象。其次,其首次IPO过会后又被无限期拖延批文,在一定程度上也容易让监管层审核背上审核‘不严谨’的看法,为了防止再一次被‘打脸’,故此次对其审核的时,监管层会更加谨慎。”上述资深投行人士表示。

不过,雷赛智能在最新一期报告期中,2015年-2017年三年中,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153.45万、8063.95万和9349.66万,但三年对应的税收优惠则分别达到了2220.34万、2175万、2932.43万,既其依然有近三成的利润依靠税收优惠。

这一桩近年来首例在过会后推倒重来的IPO案例,其结果到底会否如公司所愿而成功上市?叩叩财讯将继续跟踪关注。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