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普金科H股IPO叫停 招股书牵出A轮“虚假”融资“家丑”


原创2018-11-04 12:59·叩叩财讯

导读:P2P行业的急转直下和监管趋严,同时,IPO不得不暂缓,这一切都或将成为凡普金科自成立以来最大的挑战。随着其IPO的进展,凡普金科有关真实财务数据不得不公开,这又让这家原本应以“诚信”立本的金融服务平台企业陷入估值争议和虚假宣传的尴尬中。


本文由叩叩财讯(ID:koukounews)独家原创首发

作者:姚毅 @北京

在半年之前,曾高调宣布远赴H股IPO凡普金科,终于在日前承认该计划被暂时搁浅。

这家号称国内领先的综合性金融信息服务公司,主要业务则是P2P。

根据港交所(HKEX)官网披露的消息,凡普金融目前的IPO申请已经处在“失效”状态,最新的信息更新日期则是10月22日。

从今年4月23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IPO申请,到如今仅仅半年时间,随着P2P行业的在今年早些时候的风云突变,曾试图依靠行业变局之机奋起一搏的凡普金科最终还是没能依靠资本的助力躲过寒冬的来临。

“凡普金科之所以选择在今年4月左右紧急IPO,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随着2017年下半年有关监管机构对P2P平台的治理,一大批P2P企业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而此时,对于一些实力较强的平台而言,则正是重新划分市场,兼并一些中小平台的好机会。二是在P2P行业监管趋严的情形下,有‘上市企业’这一身份的背书,更能获得客户、投资者的认可和监管的规则倾斜。”日前,一位接近于凡普金科的知情人士向叩叩财讯透露。

在过去的2015年至2017年三年中,凡普金科得益于P2P行业的野蛮生长,为其IPO的成行积累了一串看起来颇为亮眼的财务数据。据其招股书信息显示,凡普金科在2015、2016、2017年营收规模分别为人民币2.6亿、9.9亿、42.2亿,复合年增长率为299.4%。2017年,凡普金科经调整净盈利达人民币11.9亿元。

然败也萧何。

2018年以来,P2P行业的急转直下和监管的趋严,同时,其IPO不得不暂缓推进,这一切或将使得凡普金科面临其自2013年成立以来最大的挑战——行业寒冬之际如何发展突围。

有意思的,随着其IPO的进展,凡普金科有关真实财务数据不得不公开,这也让这家原本应以“诚信”立本的金融服务平台企业陷入估值争议和虚假宣传的尴尬中。

1)凡普金科的抢跑

凡普金科的IPO是失算的。

P2P行业在2010年前后开始兴起,经过近几年的野蛮生长后,繁荣的另一面则是行业风险的不断暴露。

2017年,发展可谓“盛极”之时,监管层开始着手整顿网贷行业合规。随着网贷监管“1+3”制度体系全面完成和互金整顿的持续开展,合规成为P2P网贷平台这一年发展的主基调。

2017年12月8日,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各地P2P整治联合工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做好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整改验收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要求,各地应在2018年4月底前完成辖内主要P2P机构的备案登记工作、6月底之前全部完成。通知对下一步的整改验收作出具体、详细部署,明确了具体的整改和备案时间表。

这便是对P2P行业影响深远的“备案制”。

如果不能获得“备案”通过,那么就昭示着P2P平台未得到监管认可,则存较大的风险隐忧,业务开展将遭受多重限制。

凡普金科正是低估了监管层对P2P平台的整治力度,也同样未预测到2018年中,行业的发展会如此急转直下。

“凡普金科没有像别的企业在有关政策批文都准备齐全后再IPO,而是选择赌一把。”上述接近凡普金科的知情人士透露,凡普金科在未获得备案登记许可的前提下,便决定先行一步申请IPO,按照其原本计划,4月申报IPO材料,若按《通知》规定的时间表中所述“6月底之前全部完成备案”计算,其或能在申报H股IPO后不久便能将“备案材料”补上,这样就不会耽搁其IPO的发行时间。

“因为其希望在‘备案’制落定之后,就能马上拿到资本,去并购或者瓜分那些未能通过‘备案’的平台市场。“上述知情人称,”同样尽早获得资本加持,更能从容面对行业整顿和调整所带来的寒冬。”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

在凡普金科申报H股IPO之后不久,整个P2P行业风险被超预期引爆,备案制度也被不断后延。到6、7月份,P2P平台掀起暴雷潮,更引发监管震惊。

在今年7月,监管层更表示今年年内无法实现网贷行业的备案验收工作。

根据最新有消息称:“最终行业整体的备案时间估计要到2019年底。”

“缺乏国内监管‘备案’文件的凡普金科是不可能被港交所获准在H股上市的,从今年4月开始申请后,一直无下文,最终在10月底面临申请‘失效’而暂停,主要原因则是在于此。”上述知情人士坦言。

2)虚假估值宣传“家丑”

IPO,固然能获得资本的加持,但对于很多企业而言,选择IPO就必须要承受着信息公开披露所带来的监督代价。

让凡普金科尴尬的是,作为一家本应视“诚信”为生命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也随着其IPO申请招股书的披露,揭开了其A轮融资时涉及虚假估值宣传的“尴尬”家丑。

公开资料显示,凡普金科原名普惠金融信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7月,主要经营无抵押无担保信用小微贷款撮合业务,公司业务涵盖财富管理、互联网金融交易平台、小微贷款咨询与交易促成等三大模块。

其成立以来,最为知名的事件,便是在2014年12月,这家成立才1年半的企业,获得了知名PE高榕资本5000万美元巨额A轮融资的加持。

对于此举,至今也是媒体在谈及凡普金科时所要浓墨重彩提及的一笔。

在凡普金科其后几年的市场宣传推广或是发诸于媒体的通稿中,也都会重点提及“2014年获得高榕资本5000万美金的A轮融资”一事。

2014年12月,凡普金科还专门广邀媒体召开盛大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宣布称完成A轮融资,表示投资方为高榕资本,此次融资达5000万美元规模,是当时“国内P2P企业A轮获得最高融资金额项目之一”。

凡普金科CEO董祺在2014年底对此还公开表示称:“作为一家成立一年半、线上平台业务推出仅7个月的P2P企业,普惠金融获得五千万美元规模的战略投资,显现了资本市场对于P2P行业和普惠金融的充分肯定,此轮融资资金将主要应用于进一步强化创新风控体系的建立以及高端专业人才团队的搭建。”

据企查查工商资料显示,高榕资本认缴凡普金科111.11万出资额,持股比例为10%。

按照凡普金科对外宣传的5000万美金融资额计算,在此时刚刚成立一年半的凡普金科,在高榕资本这样的专业投资者眼中,其估值便已经达到5亿美元。

然而在凡普金科此次H股IPO的申报稿中显示,当年凡普金科对外宣称的高榕资本5000万美元的投资却与真实数据大相径庭。

据其IPO申报稿显示,2014年12月22日,在凡普金科A轮融资之时,高榕资本及其关联企业Banyan Fund分两批认购了其优先股,分别是以高榕资本(深圳)为主体认购的3630.7万股优先股,对价为20万美元,以Banyan Fund为主体认购的7480.3万股优先股,对价为1009.84万美元。

也就是说,高榕资本对凡普金科的A轮融资一共仅为1029.84万美元,与其一直以来对外宣传的获得高榕资本5000万美元的数据相差了近4000万美元。

而按照高榕资本获得其10%股权的真实对价,其在2014年底的估值则仅约为1亿美元,与此前5亿美元的估值相差近5倍。

“一些互联网企业往往会拿虚假的融资和估值来做文章,号称自己获得大量资本加持,获得知名资本天价的估值,以此来为自己的信用背书,也为企业自身打开市场获得客户进行虚假宣传。”深圳一家知名创投企业高层表示,但是作为需要以“信用”为本的P2P借贷平台,这一做法一旦被曝光,将无疑影响到客户和投资者对平台的信任度。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