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2023-09-20 23:21·叩叩财讯

导读:基本面的羸弱,或是影响亚联机械此次IPO的最大障碍。但在其信息披露的审慎性和真实性方面,亚联机械同样存在着待榷之处,尤其是在或将影响到投资者对其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投资决策的重要内容,亚联机械的相关表述不仅与实际情况难符,更存有“信口开河”的嫌疑。
本文由叩叩财讯(ID:koukouipo)独家原创首发
作者:何卓蔚@北京
编辑:翟 睿@北京
证监会正式官宣调控IPO节奏之后,有关A股上市与再融资政策变化的传闻便不绝于耳。
这也惹得证监会日前不得不再次以答记者问的方式进行“辟谣”。
“不存在IPO‘关闸’的情况”,“各板块的定位、发行和上市条件、信息披露要求等没有变化,不存在提高上市门槛的情形”,证监会坦言。
但对于传闻中对涉及产能过剩、周期性强及天花板低的行业企业“审慎”以待的事项,证监会则表示,在审核实践中,充分关注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发行人自身情况,“根据产业政策、发行条件、板块定位严格审核把关”。
虽监管层已正面回应了上述市场中的种种揣测,但似乎依旧未能彻底打消投行业内人士对此的疑虑。
“看监管层最终对IPO审核的实操口径判定”,这是多位投行人士在证监会“辟谣”上市审核门槛等变化传闻后对叩叩财讯给出的观望态度。
无疑,即将登陆上市委会议接受审议的亚联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亚联机械”)IPO便是业内判定监管审核政策的最佳“风向标”之一。
2023年9月21日,是深交所上市委2023年第74次上市委会议召开之日,在该次会议上,两家企业的IPO申请将逐一过堂受审,首先登场的便是亚联机械。
之所以说亚联机械是判定近期IPO审核政策的最佳风向标,不仅仅是因其为证监会“辟谣”传言后首例闯关上市委会议的深市拟主板上市企业,更在于按照传闻中的政策变化,以亚联机械的基本面来说,其是难以满足上市要求的。
在近期流传于投行圈内的IPO审核政策变动传闻称,主板上市的门槛已被大幅提高,要求最近一期扣非净利润将至少不低于1亿以上,甚至还有业内人士称,监管层已将主板上市的要求提高至“最近一期净利润不满2亿者,就不要想主板上市”。
亚联机械在最近三年内无论是净利润还是扣非后的净利,不仅皆与传闻中那1亿的“口径”差距颇大,连注册制实施之前,业内公认的主板上市“最近一期扣非净利润不低于8000万”的门槛都难以企及。
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2年间,亚联机械分别录得营业收入为3.47亿、5.22亿和4.8亿,对应的扣非净利润分别仅为5509.29万、7227.49万和7753.79万。
不仅业绩差强人意,亚联机械的行业“天花板”也肉眼可见的“低”。
作为一家人造板生产装备整体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和服务商,亚联机械主营业务即为人造板生产线和配套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
按照相关行业协会提供的市场占有率测算,目前,亚联机械所在市场的全球规模约为30亿元,而国内规模不足 20 亿元。
从2020年至2022年亚联机械的营收数据来看,其平均营收也一直在4亿-5亿左右波动,难有较大突破。
“亚联机械IPO即将迎来的审议结果将对近期市场中传闻的IPO口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去伪存真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印证监管层的表态。”北京一家中字头的大型券商投行部门负责人告诉叩叩财讯,这也是其对亚联机械IPO投以重点关注之由。
“如果亚联机械IPO在9月21日的上市委会议上审核通过,那么就可印证注册制下IPO主板上市的门槛并未出现较大提升,如果未获通过,则需根据被否决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是经营业绩的问题还是企业治理的问题,也可侧面印证监管层的审核实操口径。”上述投行部门负责人坦言。
据亚联机械此次IPO的上市计划显示,成立于2005年7月的亚联机械计划通过发行不超过2181万股以募集资金4亿元投向“亚联机械人造板生产线设备综合制造基地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负责为亚联机械的该次资本之旅保驾护航的为平安证券。
“亚联机械IPO的前景不容乐观。”上述投行机构负责人表示,就基本面而言,亚联机械可谓是注册制实施以来拟主板申报上市的企业中排位靠后的,虽然在注册制全面改革实施以来,也有极少数几家企业在最近一期扣非净利润不到8000万的情况下成功通过了主板IPO的审核,但在目前IPO明确趋紧的情况下,如亚联机械般“大蓝筹”界定并不明显的情况下,其是否能获得监管层的认可,可能要打下一个大大的问问号。
此外,据叩叩财讯获悉,亚联机械IPO招股书中的信息披露也存在明显的瑕疵,部分对投资者作出价值判断和投资决策的基本依据描述,或存在“信口开河”的嫌疑。
1)羸弱的基本面和“信口开河”的信披
正如上述所言,即便没有如今IPO审核趋紧的明确风向,亚联机械的基本面都在一众拟主板上市的企业中也是颇为羸弱的。
纵然在近三年的IPO报告期内,即2020年至2022年间,在营收波动的情况下,亚联机械还算是保持了扣非净利润的持续增长,从报告初期的5500余万增长至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7753万,复合增长率逼近19%。
但事实残酷的一面是,即便如此,亚联机械不仅扣非净利润依然未能达到8000万以上,且距离其自身2019年时的业绩也相距甚远。
公开数据显示,亚联机械在2019年时,其营业收入便达到了4.73亿,与2022年几欲持平,但扣非净利润却高达9462.69万元。
可见,在亚联机械IPO的报告期三年里,其还依然并未能真正走出低谷期恢复到当年的盈利水平。
更需要指出的是,当时间进入2023年之后,尤其是当下之际,亚联机械看似有所改观的基本面又陷入了不确定性之中。
据亚联机械预测,其2023年预计实现营收6.79亿,扣非后净利润约在8220.95万元左右。
这一系列业绩数据看似继续存续了2020年以来的持续增长,但2023年下半年的经营不确定性问题却已经在数据中凸显。
据早前亚联机械公布的2023年1-6月经营数据显示,在2023年上半年,其营业收入约为3.29亿元,对应的扣非净利润为5083.07万元。
也即是说,在2023年下半年中,亚联机械的营业收入约为3.5亿元,对应的扣非净利润则仅为3137.88万元。
而在2022年下半年中,亚联机械的营收约为2.42亿,但对应的扣非净利润则达到了3681.58万。
两相对比,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了眼前:2023年下半年,亚联机械在营收同比增长44.6%的前提下,其扣非净利润却出现了同比近15%的下滑。
利润的下滑背后,是亚联机械毛利率在2023年的断崖式下跌。
2020年之后,亚联机械的毛利率虽整体走低,从初期的36.4%一度下滑至32.87%,但幸运的是,在2022年又稍有抬头增长至33.12%。但2023年中,亚联机械预测,其综合毛利率将跌至27.26%,与IPO报告初期的2020年相比,跌幅将近10个点。
对于毛利率的大幅下跌,亚联机械不得不承认为了保障营收,自己对下游客户采用了“薄利多销”的降价措施。
业绩羸弱的背后,或是亚联机械近年来需审慎面对的行业“天花板”的困境。
亚联机械的主要产品即为人造板生产线,主要应用于纤维板、刨花板、定向刨花板等产品的生产,属于人造板行业的上游领域。其行业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和房地产行业宏观调控政策。
人造板生产线行业,本就较为小众化。
早期全球的人造板生产线制造商主要集中在欧洲。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形成了美卓、迪芬巴赫和辛北尔康普三大巨头。2007 年以后,随着美卓被合并重组,全球市场主要由迪芬巴赫和辛北尔康普所占据。
目前,迪芬巴赫和辛北尔康普在全球人造板机械市场的占比合计为 90%,剩余的 10%左右便是由亚联机械占据。
国内人造板连续平压生产线装备市场主要由迪芬巴赫、上海板机、辛北尔康普和亚联机械四家公司占据,其中,上海板机为迪芬巴赫控股子公司。
我国是人造板生产、消费第一大国,近年来,虽我国胶合板、纤维板和刨花板类产品的产量整体均呈上升趋势,但增长势头颇为缓慢。
据《中国人造板产业报告2022》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的人造板产量约为28729万立方米,至2021年,国内人造板产量为31551万立方米,6年的复合增长率仅在1.5%左右,虽近几年,人造板产量有所提升,但2019年至2021年的复合增长率也仅4%出头。
事实上,在深交所对亚联机械的两轮问询中,也都质疑在其行业“天花板”受限的情况下,其市场空间和前景何在。
“人造板设备单价较高,产品使用周期较长、复购率较低;人造板市场 需求与房地产行业景气度存在一定相关性,公开数据显示,2023 年上半年全国 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 7.9%,同时自 2022 年以来,胶合板和纤维板市场需 求急速下降,刨花板替代趋势持续推进”、“按照协会提供的市场占有率测算,发行人所在市场的全球规 模约为 30 亿元,国内规模不足 20 亿元。报告期内全国新增纤维板生产线数量保持平稳,新增刨花板生产线数量在不断减少”,深交所在对亚联机械的问询函中接连追问要求其说明行业发展、市场空间和经营业绩稳定性。
“人造板生产线在国内来说,虽标的较为稀缺,亚联机械几乎是唯一规模化的国产企业,但整个行业的天花板不高,市场需求还是有待进一步释放和开拓,即便亚联机械成功上市,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中,对它的估值想象空间恐怕也较难获得投资者的认可。”北京一家私募机构的投资总监向叩叩财讯表示。
基本面的羸弱,或是影响亚联机械此次IPO的最大障碍。
但在其信息披露的审慎性和真实性方面,亚联机械同样存在着待榷之处,尤其是在或将影响到投资者对其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投资决策的重要内容,亚联机械的相关表述不仅与实际情况难符,更存有“信口开河”的嫌疑。
亚联机械将上市的目标定在深市主板,对其核心技术的先进性和研发能力的考核虽不如科创板和创业板般严苛与看重,但相关指标对于亚联机械来说,不仅是竞争实力的最重要体现,也是未来企业能否继续在行业突围保持持续性发展的关键。
在IPO申报材料中,亚联机械也表示“自主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是公司不断提升核心技术和创新开发产品的关键”,“虽然公司凭借性价比高、服务响应速度快等特点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纤维板和刨花板连续平压生产线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均位于行业前列,但如果公司无法持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竞争力,或前述竞争对手加大在国内投资设厂的力度对公司的本土服务和成本优势造成影响,公司可能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从而影响公司的市场份额”。
衡量一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研发先进性,最为直观和最重要的指标便是研发投入。
同样,在亚联机械IPO最新披露的招股书(上会稿)中,其多处明确表示“发行人始终重视技术研发和创新”、“报告期内,公司在已有的技术基础上,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整体呈上升趋势”。
但恰恰相反的是,在真实的数据面前,不仅难以支撑其“报告期内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和“整体呈上升趋势”的说法,更直接打脸了其相关表述。
据亚联机械在同一份招股书(上会稿)中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其IPO报告期内,即2020年至2022年间,无论是其研发投入还是研发费率,这两项指标,不仅皆未持续加大呈上市趋势,且在三年以来皆还不断下滑。
相关信息显示,2020年,亚联机械的研发投入为3239.51万元,2021年,虽消减幅度不大,同比减少了25万元为3214.16万元,但在当年营收增长的前提下,其研发费率从2020年的9.31%大幅下滑至6.15%,2022年,也即是亚联机械IPO最近一期完整会计年中,其研发投入更是大幅削减至2487.59万,同比下滑幅度超过22.6%,这也使得其当年的研发费率再度缩减至5.18%。
招股书中声称在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整体呈上升趋势”并“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但实际上,研发投入和研发费率的指标在报告期内皆持续下滑,表述与实情之间的矛盾,是否在招股书中存有“信口开河”的嫌疑,或已不言而喻。
据《上市公司证券发行注册管理办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上市公司发行证券,应当以投资者决策需求为导向,按照中国证监会制定的信息披露规则,编制募集说明书或者其他信息披露文件,依法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保证相关信息真实、准确、完整。信息披露内容应当简明清晰,通俗易懂,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中国证监会制定的信息披露规则是信息披露的最低要求。不论上述规则是否有明确规定,凡是投资者作出价值判断和投资决策所必需的信息,上市公司均应当充分披露,内容应当真实、准确、完整。
“亚联机械对研发投入情况的表述,显然是存在瑕疵的,至于影响,则可大可小,往小了说,是发行人的披露不够审慎,往大了说,在将企业的研发能力作为重点估值依据的前提下,其招股书也的确存在误导性陈述甚至影响到投资者对其作出价值判断和投资决策的可能。”上述投行负责人士表示。
2)平安证券IPO业务断档在即
为此次亚联机械IPO担任保荐工作的中介券商为平安证券。
即便亚联机械IPO的计划融资额度并不算高,仅4亿出头,但显而易见,对于该项目,平安证券内部是颇为重视,派出了其麾下两大资深保荐代表人携手亲自护航亚联机械的上市之旅。
亚联机械此番IPO的签字保荐代表人分别为盛金龙,王裕明。
据接近于平安证券的有关人士告诉叩叩财讯,盛金龙,王裕明二人皆是具有十年以上保荐代表人资格的资深从业人士,也是目前风雨飘摇中的平安证券投行业务的中流砥柱。
盛金龙的主要从业经历皆集中在平安证券中,2008年从中泰证券入行后,2012年跳槽至平安证券,同年便注册成为保荐代表人并工作至今。
十余年来,盛金龙参与过的包括IPO在内的上市融资项目成功案例达到13例之多。
王裕明的从业履历则相对复杂,其早年也曾在平安证券履职,其后先后在华林证券、九州证券担任保荐代表人,2019年初,其才重新回到了阔别多时的平安证券。
王裕明也是在2012年底与盛金龙同一时期注册正式成为保荐代表人的。
十余年来,王裕明成功保荐的投行项目的数量也达到了11起。
两位从业年限加起来超过20年且累计共有24例成功保荐项目在手的资深保荐代表人能否利用自身丰富的业务经验和保荐沟通能力将基本面并不出众的亚联机械成功护送上市,目前尚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随着亚联机械IPO的结果一步一步逼近,平安证券的IPO业务也正面临着“断档”的危机。
亚联机械IPO不仅是平安证券主板在审的最后一单IPO业务,也是目前其在深交所中的最后一例IPO项目。
遥想2009年前后,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平安证券借助彼时创业板开板的契机,实现了“弯道超车”的好戏,曾一举跻身投行业务一线券商的行列。
曾有数据统计,在2010年全年,平安证券共计保荐新股38家,以10.83%的市场份额高居各券商之首,保荐承销收入达到24.05亿元。2011年,平安证券完成新股承销34宗,实现承销与保荐收入16.64亿元,市场份额为12.58%,蝉联三项第一。
彼时有多风光,如今便有多没落。
随着万福生科、乐视网等知名造假上市案的爆发,平安证券也深深尝试到了当初业务激进背后所潜藏的苦酒。
颇为讽刺的是,当年平安证券投行业务的发迹之处——创业板,如今竟成了其最大的短板。
据叩叩财讯获悉,自2020年7月31日之后,创业板便再也未受理过平安证券的IPO业务申请。
平安证券目前在创业板中受理的最后一单IPO项目为青岛思普润水处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思普润”),该企业于2020年7月31日申报并获得深交所受理,2022年2月以主动撤回申请的方式终止IPO。
自2022年4月27日,由平安证券保荐的亚香股份IPO成功获得注册批文后,创业板中便已无平安证券保荐的拟IPO在审项目。
与断档一年有余的创业板相比,目前在科创板中,平安证券也仅有一例IPO项目处于问询待审状态,为2022年11月申报的成都四方伟业软件股份有限公司IPO。
在两个月前,平安证券在上交所主板中的唯一保荐IPO项目——新疆新华水电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在补充2022年年报数据的“中止”审核状态下,直接也主动撤回了上市申请。
北交所中,平安证券目前也仅有两单IPO保荐项目得以存续,宁波西磁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金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在北交所中仅有一例成功保荐上市案例的平安证券,最终能否将这两家企业安全送抵A股,也是未知数。
比较起在沪深两市IPO在审序列中的项目断档,更令人担忧的还是平安证券IPO保荐业务的后备项目的缺乏。
据叩叩财讯统计,截止到2023年9月中旬,由平安证券担任IPO前期辅导获得备案并正持续推进的项目仅有3家,目前已完成上市辅导验收的项目也仅有1家。
这一数据有多令人担忧呢?
就拿与平安证券同样居于华南且都曾属于二线券商行业的安信证券相较,目前,安信证券处于前期辅导备案并正推进的IPO项目超过了50家,还有6家目前已完成了辅导验收正待正式申报。
就连投行业务相比更名不见经传的中原证券,其目前备案推进中的IPO辅导企业也超过了10家。
即将面临沪深两市IPO业务全面断档的平安证券,在两大资深保荐代表人的加持下,亚联机械IPO——这一可谓是平安证券近年来最后一单主板上市项目——能否为其相关业务暂时画下一个圆满的句号,静待答案揭晓。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