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瑞电子IPO“二进宫”:大客户依赖问题深陷 创业板属性合规待榷


原创2022-12-15 01:41·叩叩财讯

导读:昔日的惨痛教训还历历在目,继续将自己的未来更为深度地依附于单一大客户的中瑞电子,是否已有足够应对相似风险的能力与准备呢?除了越发严重的大客户依赖现状,产品机构单一的中瑞电子,其技术的创新性是否符合“三创四新”的创业板定位,也是存有商榷之疑。

本文由叩叩财经(ID:koukouipo)独家原创首发

作者:姚 毅@北京

编辑:翟 睿@北京

涉“锂电”企业的上市大潮还在继续涌动。

短短不到半个月内,继浙江双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逸飞激光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涉“锂电”企业成功通过创业板上市委的审核拿到A股市场IPO的重要通关文牒后,又一家主攻锂电上游产业的公司也来到了其资本化的重要时间窗口。

在即将于2022年12月16日召开的2022年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委第86次审议会议上,两家企业的IPO首发申请将在这场会议上获得命运的裁决,其中之一便是常州武进中瑞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瑞电子”),对于其是否符合创业板IPO上市条件的表决,将作为当日上市委会议的最后一项议题压轴登场。

中瑞电子,这家成立于2001年的企业,与拟申请创业板上市队伍中的大多数成立不过区区数年的企业相比,也算是资历颇深的“老大哥”。

作为一家主营圆柱锂电池精密安全结构件研发、制造及销售商,中瑞电子的产品结果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单一的,虽然其称主要产品包括动力型、容量型锂电池组合盖帽系列产品,但实际上,来自于动力型锂电池组合盖帽一项产品的营收,则几乎达到了其总营收的97%。

此次IPO,中瑞电子则计划发行不超过3683.3万股以募集8.95亿资金投向“动力锂电池精密结构件项目”和研发中心建设。

这是中瑞电子在近两年的时间内第二次向创业板IPO发起冲刺。

早在2020年7月,在创业板刚刚正式实施注册制的伊始,中瑞电子便迫不及待地向深交所首度申报了其欲创业板上市的申请。

但好景不长,半年时间之后,刚刚完成首轮反馈意见的中瑞电子却突然在2021年1月中旬以主动撤回申请的方式宣布首次IPO的失败。

又经历了近一年半时间的蛰伏和筹谋。

2022年6月,中瑞电子二度向深交所报送了其创业板上市的申请,并在当月底正式获得受理。

于是便有了如今即将走上上市委会议接受审核的资本运作现状。

与首次申报IPO时的审慎融资态度相比,二进宫闯关A股的中瑞电子的确显得更为从容。

在有了与首次申请上市时不可同日而语的业绩加持,中瑞电子此次IPO不仅仅用了不到半年时间便完成了交易所的前期问询审核并获得了上会审核之机,更是在计划发行规模不变的前提下,将融资额度从早前的6.36亿足足提高近2.6亿。

“中瑞电子此次IPO通过上市委审核的几率颇大,如果不存在突发重大事项,应是没有太大悬念的。”来自于北京一家大型券商投行部门的资深投行人士告诉叩叩财经,从中瑞电子在此次IPO报告期内的业绩表现来看,中瑞电子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皆表现优秀。

虽然在此次IPO报告期初期的2019年,中瑞电子扣非净利润一度仅200万出头,但随后的2020年和2021年中,中瑞电子便分别实现了扣非净利润5000万和破亿的接连突破。

在2019年至2021年三年间,中瑞电子的营收复合增长率更是超过了52%。

时间进入2022年之后,中瑞电子的营收和利润的增速虽然出现了回落,不过,据中瑞电子预测,其2022年的营收和扣非净利润的增长依然能维持在20%以上。

“业绩的丰满和对未来业务的发展想象,是中瑞电子此次IPO重要的制胜法宝。”上述投行人士表示,但这一充满想象的发展趋势背后,也可能隐藏着对其上市形成阻挠的风险因素。

中瑞电子在2019年后实现的业绩三级跳,与其对单一大客户的深度依赖有着直接的关系。

借助在2020年后上位的大客户LG新能源,中瑞电子间接杀入了特斯拉供应链。这也让其产品原本并不占优势的市场份额有了质的提升。但也正是在此之后与LG新能源的“深度”依赖,使得中瑞电子又很可能重新踏入让其首次IPO失利的“覆辙”中。

据叩叩财经获悉,2021年初,首次申请创业板上市的中瑞电子之所以在斯时突然选择主动撤回申请终止IPO,背后最为主要的缘由便是由当年的大客户危机所引发。

彼时,一家曾多年盘踞于中瑞电子第一大客户之位,且对中瑞电子主营收入贡献占比权重可谓一股独大的知名锂电池生产企业,突然在2019年中大幅降低对中瑞电子的采购,并同时在应收账款上产生了违约。

面对着这旧账新恨的双重打击,中瑞电子业绩在当年急速变脸,扣非净利润同比一度下滑超过90%。

现如今,昔日的惨痛教训还历历在目,继续将自己的未来更为深度地依附于单一大客户的中瑞电子,是否已有足够应对相似风险的能力与准备呢?

除了越发严重的大客户依赖现状,产品机构单一的中瑞电子,其技术的创新性是否符合“三创四新”的创业板定位,也是存有商榷之疑。

1)“特斯拉”依赖危机暗涌

如果说2021年初时中瑞电子首次IPO的失利主要归咎于当年时任第一大客户的“失信”与颓势。

那么中瑞电子之所以能第二度重新向上市发起冲击并迅速走上上市委会议接受审核,其新“金主”的贡献度不可小觑。

正如上述所言,2019年中瑞电子业绩的急转直下,成为了其首次IPO命运的转折点。

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原本在前一年扣非净利润已然超过6000万的中瑞电子,突然在当年扣非净利润仅录得200万出头,同比下滑超过了90%。

这一业绩急剧变脸的背后,便是中瑞电子此前最为重要的客户——比克电池的经营危机。

在此前的2017年和2018年中,比克电池一直是中瑞电子第一大客户,且其对中瑞电子的营收贡献,将其他客户断层式地远远地抛至脑后。

如2017年中,中瑞电子来自于比克电池的营收便达到8583万元,占其当期总营收的24.86%,而当期中瑞电子的第二大客户对其的营收贡献占比仅5.89%。

2018年中,比克电池继续加大对中瑞电子的采购,当期为中瑞电子贡献了1.15亿的营收,占其当期总营收的比重更上升至31.69%。

即便中瑞电子对比克电池的销售占总营收比重均未超过50%,未达到传统意义上深度依赖的界定,但比克电池在2019年中因消减采购和应收账款违约给中瑞电子带来的冲击,却已经足够演绎何为“深度依赖”下“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

2019年,新能源补贴政策的调整导致新能源汽车整体补贴退坡幅度约为50%,进一步加剧了新能源产业链上游电池生产厂商的产品成本及资金压力,导致部分新能源汽车应用领域主要客户减少了新增订单需求生产安排。

在此背景之下,比克电池在当年即大幅减少了对中瑞电子的采购。

2019年,中瑞电子对比克电池的销售收入从前一年的近1.2亿规模大幅下降至仅余2800万左右。

比克电池这一靠山的突然彤塌,让2019年中瑞电子的营收同比下滑近30%,仅录得不到2.8亿,而在2018年时,中瑞电子的营收便达到了3.82亿。

比营收的收缩更为恼火的是,也正是在2019年中,中瑞电子对比克电池的应收账款也出现了大规模违约。

迫不得已,2019 年 12 月末,中瑞电子不得不对比克电池的应收账款余额 7104.95 万元按照 35%计提比例单项计提坏账准备 2486.73 万元。

收入的锐减和巨额坏账的计提,这便让中瑞电子在2019年深感风雨飘摇之忧。

在监管层对其经营的持续性问题的质疑中,中瑞电子悻悻地撤回了其首次IPO的申报材料。

首次IPO铩羽后,在与旧“金主”比克电池“理顺关系”后,中瑞电子幸运的又迎来了一位新的“金主”——LG新能源。

LG新能源与中瑞电子之间也可谓是旧相识。

早在2018年时,LG新能源的名字便开始出现在中瑞电子的前十大客户的名单中,但此时的LG新能源仅以1500余万的采购额,在一众客户中,对中瑞电子的贡献并不算突出。

但2019年之后,随着前任“金主”比克电池的陨落,LG新能源突然对中瑞电子大幅加码,在2020年当年即以1.7亿的采购量跃居中瑞电子的第一大客户之位,占中瑞电子当期营收比重便达到了44.2%。

2021年,中瑞电子营收规模突破6亿,而其中来自于LG新能源的销售额便达到了3.03亿,中瑞电子当期营收来自于LG新能源的比重正式突破50%——这也是中瑞电子近几年来,首次来自单一客户的营收超过50%。

LG 新能源为知名的锂电池企业,中瑞电子的锂电池组合盖帽产品通过配套 LG 新能源的圆柱锂电池,最终主要应用于特斯拉新能源汽车。

随着特斯拉新能源汽车在全球范围内的畅销,公司对 LG 新能源的销售金额亦逐年上升。

不过中瑞电子也承认,若特斯拉减少对 LG 新能源的锂电池需求,或者 LG 新能源减少对公司锂电池安全结构件产品的需求,将导致公司的营业收入下降。

事实上,随着特斯拉其他电池供应商纷纷在2023年即将大规模出货,未能进入其他特斯拉电池供应商供应链的中瑞电子,又不得不考虑竞争冲击下,LG新能源营收的变化和由此传导给中瑞电子的风险。

除了LG外,松下也是特斯拉锂电池最主要的供应商。

目前特斯拉的多款畅销车型搭载的21700 型电池便是松下于2017年为特斯拉研制。

2020 年 9 月 22 日,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正式发布了第三代锂电池4680电芯。

随后多家为特斯拉提供锂电池的厂商便纷纷宣布扩产。

其中便包括松下。

松下公开宣布,2023 年起为特斯拉生产 4680 电池,年产能 10GW。

随着松下锂电池产能的进一步释放,在特斯拉供应链中,锂电池的竞争将进一步白热化。

但中瑞电子的有关产品却并未进入松下的采购体系中。

“与LG新能源的深度依赖显然已经大幅超过了当年的比克电池,单品单一、客户单一,如果与LG新能源之间的合作稍有变化,那么当年发生在比克电池上的那一幕业绩变脸的风险又大概率重演。”上述投行人士表示,中瑞电子如何摆脱对单一产品和单一客户的依赖,提升自身的抗行业风险的能力,是其此次IPO无论成功与否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2)技术创新性待榷

以生产圆柱动力型锂电池组合盖帽为最主营产品的中瑞电子,实际上,其产品的应用在业内还是相对“小众”。

公开数据显示,,2021 年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市场中,圆柱电池年度装机量约 8.69GWh, 同比增长10%,占总装机量比重约为 6.21%,而方形动力电池装机量约 120.99GWh,同比增长达143%, 占比86%;软包动力电池装机量约 10.30GWh,市场占有率分别为7.36%。

可见,方形动力锂电池目前成为国内锂电池市场的主流产品,不仅市场占有率最高,同比增长幅度也最大。

反观圆柱电池,虽然同比装机量也处于增长状态,但无论是增速还是市场份额,皆是三类锂电池中最小的。

“国内圆柱锂电池近7成左右为特斯拉所用,特斯拉采用的是圆柱锂电池。”上述投行人士表示,也就是说,如果一旦以特斯拉为终端的客户不再采购中瑞电子的产品,那么对中瑞电子的打击将是致命的。

纵然在IPO招股书中,申请创业板上市的中瑞电子为证明自身符合创业板属性的“三新四创”,一再声称技术和研发水平是精密安全结构件行业发展的关键,其自身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新技术、新产品的持续自主创新能力,以及生产工艺的先进性和稳定性,便表示技术创新历来是公司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但其单一化的产品背后,却似乎并未能让人看出有多少新技术的含量。

中瑞电子生产的锂电池组合盖帽等产品作为锂电池的安全组件,主要应用于在锂电池过度充电、放电或短路等异常使用情形时,为锂电池提供安全保障。

其工作原理并不复杂,即组合盖帽作为圆柱锂电池的安全结构件,主要起到密封、断电和防爆的作用。一般情况下,电池厂商通过组合盖帽将电解液、正负极材料等物质封装于锂电池壳体内。电池正常工作时内压稳定,盖帽处于稳定状态;当发生短路、过充等情形时,电池内部内压随之增大。当电池内压超过安全值时,电池盖帽的焊接点将自动断开,使电池断电,以防止内压进一步加大而使电池发生爆炸。当电池断电后,如果电池内压仍继续上升并超过防爆片的触发安全值时,电池盖帽的防爆片将会断开,使电池内部高压气体泻出,从而避免电池爆炸的风险。

据中瑞电子公布的数据显示,其主要产品动力型组合盖帽目前产品价格仅约在0.36元至0.38元左右。

显然,这种出厂售价仅三毛左右的锂电池盖帽,仅从售价判断,便很难与“高科技”产品挂钩了。

中瑞电子也承认,其相关产品的技术性能和参数指标一般为行业内共同认可的通用技术指标。

不过,中瑞电子表示,虽然技术指标为业内通用,但行业内各个厂家所采用的技术路线不尽相同。中瑞电子称公司经过长期自主研发、持续创新形成了特有的核心技术,该技术是基于公司在圆柱锂电池盖帽领域十多年的专注与深耕,紧密围绕下游客户需求积极进行研发和创新,不断尝试、改进和积累而取得。

那么,在最能反映企业的核心技术先进性的指标——发明专利数量中,中瑞电子却颇显尴尬。

据中瑞电子此次IPO招股书显示,截止到2022年7月31日,其共获得专利52项。但其中发明专利仅有4项,其余48项皆为实用新型专利。

这捉襟见肘的4项发明专利中,其中有两项还是在中瑞电子首次IPO失败后的2021年3月和4月突击申请的,另外两项发明专利申请日则是在2015年4月和2015年10月。

也就是说,成立于2001年,号称长期自主研发、持续创新而形成的特有技术的中瑞电子,在2015年之前的十余年间皆未获得专利发明。好不容易于2015年获得两项发明专利后,直到2021年前,这六年时间中,其无任何发明专利获得。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