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2022-11-15 00:09·叩叩财讯

导读:目前阿莱德IPO的现场检查已经完成,从目前的现场检查结果来看,阿莱德IPO的确存在一些争议和问题,但与其他在此环节遭到重创的企业相比,阿莱德目前的问题大部分并不算将对其IPO形成障碍的重大事项,就看其如何解释,同时,也看监管层如何对其采信。而现场检查的完毕,也标志着阿莱德IPO或成功或失败的结果也将不日到来。
本文由叩叩财讯(ID:koukouipo)独家原创首发
作者:覃寒池@北京
编辑:翟 睿@北京
早在2021年5月27日便成功获得创业板上市委审核通过的上海阿莱德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阿莱德”),在经历了长达十八个月的后续缓慢推进后,在注册程序一度陷入“难产”环节的它,日前终于迎来些许“胎动”的迹象。
阿莱德目前可谓是创业板拟IPO队伍中最名副其实的“钉子户”。当年在创业板注册制改革下,几乎第一时间即2020年7月便向监管层递交了上市申请,如今,阿莱德不仅是创业板中屈指可数的在2021年之前递交上市申请且至今未获得上市结果的企业之一,更是目前在过会待注册的拟创业板上市企业的队伍中,注册流程耗时最久的公司——从2021年7月16日正式提交IPO注册申请后,截至目前,阿莱德的注册状态还依然处于“进一步问询中”。
不过,对于阿莱德IPO而言,或许等待结果的日子将并不会如之前那般漫长了。
“阿莱德IPO在注册环节进展缓慢,最主要是因为在此期间被证监会以‘问题导向’为由头对其进行了数月的现场检查。”一位接近于阿莱德的中介机构人士向叩叩财讯透露。
熟悉A股IPO制度的应该对在监管层的现场检查这一流程并不陌生。这一在2014年开始实施于IPO阶段的以“进一步加强首发企业信息披露监管,严把IPO入口关,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为宗旨的监管手段,在大浪淘沙对优秀企业历练的同时,也让诸多拟上市公司闻风丧胆,对此心有戚戚。
现场检查的对象方面,监管层则按问题导向和随机抽取两种方式确定。随机抽取工作由中国证券业协会依照相关规定实施。而问题导向企业则由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相关审核或注册部门确定,结合重点存疑事项的性质和内容开展现场检查。
阿莱德IPO在注册环节遭遇到的现场检查便是后者。
“纵然前期已经经过了交易所和上市委的审核,但多家企业的IPO申请进入注册环节后,都有遭受到证监会对其启动问题导向型现场检查的先例,此类现场检查‘子弹’虚发的几率颇小,按照之前的案例,大多数在注册环节被监管启动现场检查的企业,基本都被检查出诸多问题,不少企业最终因此铩羽IPO。”上述中介机构人士坦言。
阿莱德IPO会何去何从?
“目前阿莱德IPO的现场检查已经完成,证监会已经就现场检查出的问题要求阿莱德给予落实和解释,从目前的现场检查结果来看,阿莱德IPO的确存在一些争议和问题,但与其他在此环节遭到重创的企业相比,阿莱德目前的问题大部分并不算将对其IPO形成障碍的重大事项,就看其如何解释,同时,也看监管层如何对其采信。”上述中介机构人士表示,现场检查的完毕,也标志着阿莱德IPO或成功或失败的结果也将不日到来。
阿莱德的上市路一路走来可谓波折重生。
不提其曾不止一次向A股发起冲击而失败的过往,就单此番最新的一次IPO之旅,在深交所问询之时,便已经历经了罕见的4次问询和一次落实审核中心意见——对于一家在注册制下申报IPO的企业,如果前期交易所问询多达4次,且还能最终获得上市委上会的机会而未撤回申请,便已经可谓生命力顽强了。
而在注册制期间遭遇到的现场检查,也不是阿莱德此次IPO被监管层启动的首次带有“问题导向性”的现场核查流程。
在阿莱德交易所问询期间,其亦被深交所启动了现场督导。
“与现场检查不同,现场督导,是交易所对拟IPO项目的保荐人以及相关证券服务机构执业质量进行现场监督、核查和指导的行为,让他现场检查则是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和交易所作为检查机构,在检查对象的生产、经营、管理场所以及其他相关场所,对发行人信息披露质量及中介机构执业质量进行监督检查的行为。”上述中介机构人士告诉叩叩财讯,也就是说,此次阿莱德IPO过程中,监管层对其保荐人以及相关证券服务机构执业质量,以及公司自身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状况,皆进行了一番全面检查。
据叩叩财讯获悉,从不久前刚结束的现场检查和此前深交所问询环节的现场督导结果来看,目前阿莱德IPO最大的问题,除了其业绩的持续性和成长性质疑外,便是有关其一项核心技术的争议。
1)核心技术争议再起
作为一家高分子材料通信设备零部件供应商,成立于2004年的阿莱德股份,主要为客户提供业内领先的射频与透波防护器件、EMI 及 IP 防护器件和电子导热散热器件等用于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内、外部的零部件产品。
在阿莱德向证监会提交的招股书(注册稿)中称,其拥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和技术积累,自设立起专注于通信领域十余年, 完整经历从 2G、3G、4G 到 5G 的移动通信产业发展,在材料改性、材料配方、 制备工艺等方面积累了较多核心技术,并凭借核心技术不断研制出具有优越性能的新产品:“公司已掌握了高透波复合材料改性制备技术和精密功能性通信零部件制备技术,开发的高频 5G 相控阵天线罩在毫米波频段具有低介电常数、低介电损耗,具有优异的透波性能,公司已掌握的技术能够应对未来高频 5G 网络建设的市场需求”。
让阿莱德接连在现场督导和现场检查中引发监管层争议的核心技术便是这“高透波复合材料改性制备技术”。
高透波复合材料改性制备技术,是被阿莱德列举的8项核心技术之首,阿莱德坦承,这些核心技术全部为自主研发,拥有完整的知识产权。
“公司依托于现有高透波复合材料改性制备技术研发生产的 5G 相控阵毫米波天线罩透波率高、透波性能稳定,保证了通信基站的信号强度、减小天线信号的损耗,主要应用于 5G 高频段”,在谈及自身技术优势时,阿莱德毫不讳言地表示。
高透波复合材料改性制备技术包含材料配方与材料制备工艺,采用该技术开发的产品在阿莱德的两大最主要的客户——爱立信、诺基亚 5G 基站的透波防护器件领域占有主要份额。
但就是这样一项被阿莱德重点提及并由此展望出无限发展趋势可能的核心技术,实际上几乎并未被其用以如其所称般“采用该技术开发产品”。
2021年初,深交所对阿莱德启动首轮现场督导时便发现,实际上,阿莱德的生产工序并不包含材料改性与材料制备,而其所谓的核心工艺高透波复合材料改性制备技术,则正是主要包含在该两大环节中。阿莱德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改性材料均直接向供应商采购。
对此,深交所也在完成对阿莱德现场督导后,质疑其是否真的掌握了有关材料改性、材料配方、制备工艺等核心技术,而在招股说明书中其提及到的核心技术“高透波复合材料改性制备技术”相关披露,深交所也认为存在误导性陈述的可能,并要求其相应修改招股说明书。
不过,面对深交所的首次质疑,阿莱德坚称自己的确掌握复合材料、屏蔽材料、导热材料的改性、配方和工艺等核心技术,并表示将在招股书等相关披露材料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和完善。
也就是这一同样的问题,纵然暂时获得了深交所的首肯而通过了上市委的审核,但在提交IPO注册之后,证监会也对其已“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的招股书内容却并未认可。
“在注册环节中,证监会再度启动了对阿莱德的现场检查,检查结果显示,监管层对于阿莱德的核心技术‘高透波复合材料改性制备技术’所引发的疑虑,仍然成为影响其IPO继续推进的关键。”上述接近于阿莱德的中介机构人士表示。
在现场检查中,监管层检查到,在此次IPO报告期内,阿莱德的确曾将高透波复合材料改性制备技术应用于生产中,但整个IPO报告期三年内,应用该技术的产品仅在2020年产生13.8万元收入,而其他产品使用的改性材料均为外购。
“既然声称已经掌握了这一关键核心技术,但缘何却不用于生产,而一直采用外购材料的方式,这种做法的确令人觉得蹊跷。”来自于沪上一家大型券商的资深保荐代表人告诉叩叩财讯,一般出现这样的问题,要么是技术问题,要么就是成本问题,也就是或是该核心技术生产的材料还不达标,技术上有缺陷,要么就是自己生产的成本比外购成本更大,无论是哪一种,都让人对这一核心技术的实用性、真实性和先进性都会产生怀疑,那么这项技术还能被认定为公司的核心技术吗?
除了核心技术的披露争议外,即便经过深交所现场督导后,阿莱德IPO已经先前做完了一轮整改和补救,但进入注册程序后,又一次被证监会以“问题导向”为由开启现场检查,阿莱德也还被查出了存有其他瑕疵。
“不过,比较起核心技术的争议,其他的现场检查出的问题应不会对阿莱德IPO形成障碍,大多数是信息披露的小问题,进行稍许修订和整改便可。”上述接近于阿莱德的中介机构人士表示。
据叩叩财讯获悉,在此次证监会的现场检查中,阿莱德的其他“瑕疵”还包括,其不同版本招股说明书对负责对“塑料材料进行选型”业务的表述存在差异,其招股说明书对主要供应商上海美塑的表述不够准确,以及阿莱德对回料的ERP管理不到位、计价欠准确等。
2)被华为抛弃的阿莱德
据叩叩财讯获悉,引发证监会在注册环节对阿莱德IPO启动现场检查的“导向性”问题,一开始并非来自于对其有关核心技术的争议,而是在阿莱德异动的毛利率和在对爱立信、诺基亚两大主要客户的依赖下,其是否具有成长性和抗风险能力的追问。
正如上述所言,这不是阿莱德股份第一次向IPO发起冲击。
早在2017年底,阿莱德股份便曾向证监会递交了其首次拟创业板上市的申请,但在2018年4月的那批申请撤回潮中,阿莱德股份也不幸成为了“淘汰者”而终结了其首次IPO之旅。
对于首次IPO铩羽的原由,主动撤回上市申请的阿莱德股份一直对此讳莫如深。
当年阿莱德股份在2014年至2016年间营收与利润皆出现高速增长,让其在首次申报时的最近一期扣非净利润更是接近9000万,在如此优秀的财务条件加持下,虽然当年纵然有“创业板最近一期扣非净利润需超过5000万”的监管内部审核红线,似乎阿莱德股份也是有底气为之一搏的。
早前,在阿莱德IPO上会审核之前,曾有知情人士向叩叩财经坦承,阿莱德股份当年撤回申请的原因还是因为业绩问题,2018年4月也就是其2017年的有关财务数据出炉后,发现业绩出现了非常大幅度的下滑,从此前近9000万的扣非净利润下滑至仅5000万出头,甚至几乎不能满足斯时监管要求的业绩监管红线。
在2018年初,大批拟IPO企业撤回申请,而这些企业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那便是最近一期的扣非净利润几乎都在5000万出头,被监管层视为“难以符合标准”。
再度申请IPO的阿莱德股份,其业绩实际上依然未能恢复到当年首次申报期间平均水平,甚至从一定程度上看,其基本面与当年相比还有几分不及。
据公开数据显示,在2014年至2016年间,阿莱德股份的营收便分别达到了2.99亿、3.22亿和3.30亿,扣非净利润分别为5557.99万元、7462.22万元和8715.75万元,而在最新一次IPO报告期间的2018年至2021年间,其营业收入则分别仅为2.64亿、2.70亿、3亿和3.72亿,扣非净利润也只分别录得5788.53万元、5036.16万元、6646.03万元、6996.55万元。
也就是说,在最新一次IPO的报告期内,即使是营收和利润最高的2021年,也仅仅可以与此前一次IPO报告期中光景最差的2014年比肩。
2022年中,阿莱德又再现业绩波折。
进入2021年以来,原本持续在40%以上且不断上扬的毛利率开始较大幅度下滑,在2021年从去年同期的45%下滑至40.15%之后,2022年上半年,毛利率更进一步跌至37.06%。
据阿莱德预测,2022年1-9月,在其营收同比上涨0.41%至8.13%的前提下,其扣非净利润约在4100万-4500万之间,同比最大下滑幅度将达到16.1%。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2017年,阿莱德股份首次申报IPO时,“客户集中度较高和大客户依赖的风险”便成为了其最大的风险点被写入招股书(申报稿)的最为醒目的位置,当年,其前五大客户为其提供了超过八成的营收,尤其是爱立信、诺基亚等几家,更是占据了其营收近7成的比例。
然而三年多时间过去了,阿莱德股份中,不仅大客户依赖的风险不仅未能有所改善,反而愈加凸显,其中2017年至2020年间,阿莱德股份来自于爱立信、诺基亚的营收比重平均已经达到85%以上。
“阿莱德股份营收近几年一直增长乏力,甚至很难追赶上前几年的光景,也与其很难再开拓其他客户渠道有关。”早前,有跟踪过阿莱德公司的行业人士向叩叩财讯评价道,虽然公司的下游通信设备市场集中度很高,主要由华为、爱立信、诺基亚、三星等几家巨头把持,这也形成了阿莱德股份客户集中的客观现象,但另一方面,阿莱德股份如果不能继续在华为、三星等通信设备巨头商中有所突破,那么其已经面临着增长的天花板了。
不过要想进入其他通信巨头的供应链,对阿莱德股份而言可能是其在短期内难以企及的梦想。
“近年来,华为一直是相关产业中占据市场份额最大者,阿莱德股份也一直试图想进入华为的供应商名单中,但至今未果,这也将成为阿莱德股份之后发展的最大短板和风险。”上述行业人士透露。
阿莱德也在招股书中表示,目前华为、爱立信、诺基亚、中兴和三星五家占据了全球绝大部分无线通信市场份额,这几家对行业几乎形成了寡头垄断,其中爱立信、诺基亚、中兴通讯和三星均为公司的主要客户。
然而,在瓜分阿莱德股份下游产业的五大垄断寡头中,阿莱德股份却并未获得市场份额占比最大的华为的青睐。
“在招股书中,阿莱德股份无论多么鼓吹自己产品性能的优质和技术的先进,但作为通信市场份额最大的龙头——华为却对此产品视而不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一些问题。”北京一家专注二级市场投资的私募总监告诉叩叩财讯。
事实上,据叩叩财经获悉,阿莱德股份也曾一度进入了华为的供应商名单,但在其此次IPO的报告期内的2018年至2020年间,却不知为何已经被华为从供应链中剔除。
在2017年底,阿莱德股份向证监会递交的首次冲击IPO申报材料中,相关细节也证明了上述事实。
“除传统主要客户爱立信、诺基亚和捷普外,公司也成功进入了华为、中兴的供应链体系,并开发了多个新客户,如科络捷、菲斯达、富特科技、比克泰尔等”,在这份阿莱德股份三年前向证监会递交的IPO招股说明书中,其为了证明自己“拥有稳定的优质客户,并积极拓展新客”,在申报材料中不止一处公开表示自己产品已经成功进入了华为的供应链体系。
然而,在阿莱德股份此番再度冲击上市而最新递交的招股书中却又直言“未直接向华为供应产品”、“未进入华为供应链”。
(完)